2022-02-11 10:23:03
來源:搜狐
2022年1月21日,著名當代建筑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央美術學院高精尖創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專家王明賢先生,在《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22美好空間峰會”活動現場,發表了“新空間 新實驗 新科技 新美學”的主題分享。
以下為王明賢先生現場分享實錄: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要討論的是如何看待中國當代建筑30年,以及30年中國新空間的學術意義,主題詞是新空間,新實驗,新科技,新美學。
中國當代建筑30年的發展歷史,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改革氣象的真實寫照。當然,中國城市和中國當代建筑并不是西方建筑的拷貝,也不是傳統的“故事新編”,它們顯示了特定時期中國空間的獨特性和豐富性。
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世界當今的主題,全球化在中國的最大表征莫過于城市的發展。遺憾的是大拆大建使城市失去了記憶,建筑的失語現象極為嚴重。但是城市的種種現象雖然令人扼腕嘆息,新一代建筑師設計的新建筑,力圖在社會公眾和建筑師之間共同來創造一個有詩意的未來城市,這已經顯示出了一個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對中國當代建筑30年的梳理具有嚴肅的學術意義。
面對著亞太地區城市化帶來的挑戰,中國建筑師試圖作出回應。建筑師針對中國發展的困境,用針灸式的方面來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并為未來的建設提供新的思路。這30年來中國的實驗建筑師創作出一批很精彩的作品,下面簡要的說一下這30年中國的經典建筑。
比如張永和的席殊書屋,是1996年設計的,但它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這是張永和把建筑和藝術裝置結合在一起做成的書車。
這是劉家琨的鹿野原石刻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是對建造以及這種傳統文化的一種思考。
這是王澍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園,我們可以看到王澍對園林方法的應用,以及對中國傳統建筑行為建造的理論實踐。
這是王澍的寧波歷史博物館,同樣可以看到王澍對建造的一種新探索。
這是大舍建筑事務所柳亦春、陳屹峰設計的龍美術館西岸館,可以看到空間呈現的力量。
這是馬巖松MAD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哈爾濱大劇院,以自然的韻律來消解了大體量建筑的體積感。
女建筑師徐甜甜設計的浙江松陽大木山茶室,強調了建筑和自然的對話。
華黎的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將建筑設計成一個小體量組成的建筑聚居,如同一個微縮的村莊。
董豫贛設計的紅磚建筑美術館,采用了紅色磚塊作為基本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語言,山水庭院式的建筑成為今天藝術史的現場。
李虎,黃文菁設計的沙丘美術館,在永恒的沙與海之間人們可以聆聽自然與藝術的回響。
李興鋼設計的績溪博物館,建筑師基于對績溪地理環境的認識,從中設計了天井,庭院和街巷,闡釋了徽派建筑空間布局。
朱锫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說明了會心處不在遠,這是一種態度,揭示了中國當代建筑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袁烽的竹里建筑群,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嵌入到當地的傳統鄉村特色中。
崔愷的北京世園會中國博物館,被稱為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筑。
馬巖松MAD事務所設計的浙江衢州體育公園,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同時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地藝術公園。
我們回顧這30年的建筑,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第一是新空間。這30年來中國的城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形成了新空間讓人震撼,同時建筑從單體建筑到建筑群體也形成了新空間,從張永和的席殊書屋,到柳亦春的龍美術館,都可以看到建筑新空間的呈現。
第二是新實驗。因為中國當代實驗建筑也是從90年代開始的,我們可以看到像王澍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園,以及朱锫的景德鎮御窯美術館都是一種新的實驗。
第三是新科技。我們從袁烽這種關于人工智能的建造,以及崔愷的綠色建筑等,看到新科技的應用。
第四是新美學。實際上新美學也是當代建筑探索的一個必然方向,形成一種新的夢想。
最重要的是新科技與新美學融合的新實驗,數字化設計、機器智能、虛擬現實對建筑實驗正在產生影響,而新科技和新美學如何融合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比如袁烽認為在這種數字化時代,更應該強調人對材料性的感知力。崔愷也提出了綠色建筑美學的關系,他認為綠色建筑首先要本土化,產能化。現在包括建筑物的屋頂、幕墻、立面等能實現建筑物的產能化,實現清潔電能,減少建筑對電網的依賴,基于傳統智慧和當代學理的研究,可以探索出面向未來的綠色建筑新美學。
這是MAD事務所設計的衢州體育公園,建筑師不僅想建造一個關于體育和生態的城市空間,更想使之變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地藝術公園,以城市的山水藝術建立一種文化傳承關系,這其實就是新科技和新美學融合的新實驗,未來城市的發展也應該將此作為一個追求的目標。
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9個大腳印,從北京的中軸線走來走到鳥巢,走向未來,這是當時張藝謀設計的具有國家性質的大表演,有了當代藝術的生氣。
這是開幕式設計者蔡國強的新作品,天梯,在海邊大氣球引導著天梯向上,極其震撼。
馬上到來的冬奧會的開幕式我非常期待,也許是中國當代建筑的一個預言,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最新表現。
今天全人類遇到空前的疫情災難與空前的環境危機,面對這些問題建筑師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比如馬巖松提出建筑師應該為未來城市描繪新的理想,將城市的密度與山水意境結合起來。王澍提出的重新進入自然,朱锫提出的自然建筑理論,不完整的完整性都是很重要的建筑思想。
回顧中國當代建筑30年的發展歷程,要反思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構建一種中國式的“詩意棲居”,為世界貢獻一種有價值的思想,這是中國建筑師努力的方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