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12:39:32
來源:晶報網
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表示,“目前,各地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中,除個別少數特殊情況人員外,均普遍應用了中醫藥。”中醫藥深度介入治療全過程,各地依據國家診療方案,規范化、同質化開展中醫治療,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素樸中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流行性疾病,具有強傳染性和高流行性的特點。患者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癥狀,似乎與仲景所言“傷寒病”的癥狀特點有所契合之處。
《后漢書·五行志》記載:“獻帝初平四年(193)六月,寒風如冬時。”氣候明顯變冷,導致“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在寒冷的氣候背景下 , 患者多以感受風寒為誘因致病,以發熱惡寒、頭身強痛為主要癥狀,仲景便稱之為“傷寒”,這提示建安年間的疫病與“寒暑錯時”、天氣寒冷有關。2019 年 12 月份新冠肺炎在我國出現時總體氣候仍是寒冷的,故新冠肺炎患者首發癥狀以寒邪襲表導致的惡寒、發熱、體痛、乏力等為主,這與仲景所言的傷寒病類似。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核心病因病機屬于濕毒郁閉,其病位在肺,可累及脾胃,為感染疫戾之氣所致,濕邪為主要的病理特點并貫穿疾病的始終,總以“濕、毒、閉、虛”為證素特點,并按照預防、治療、恢復三個階段采取不同措施,預防階段以益氣固表為主,治療期以清熱化濕解毒救逆為主,恢復期則益氣養陰為主。僅僅由于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不同,在征候特征上有所區別,出現了濕熱側重點不同,還有夾寒、夾熱、夾燥、夾淤的表現,臨床上也符合中醫“三因制宜”觀點。
此時,中醫藥治療疾病多成分、多環節、多靶點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中醫學在新冠肺炎治療中,還強調扶正預防。通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引入“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的觀點,利用中藥的性味偏性寒熱溫涼,改善人體出現的異常的寒熱溫涼等癥狀。
素樸中醫院坐診專家胡成旗表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未病等中醫藥獨特的治療方案,在調節免疫功能等方面有著治療瘟疫的重要優勢。”針對部分已治愈但仍有睡眠、飲食、情緒等方面問題的患者,胡老師建議除了給予健脾益氣、養陰解毒的中藥之外,還可以配合中醫藥外治法、傳統運動和心肺康復訓練,堅持用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療法,促進康復,減少遠期的后遺癥。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