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14:32:13
來源:晶報網
2021年10月29日是第16個世界卒中日,在世界卒中日到來之際,好心情推出以“關注卒中康復,再立人生”的公益性科普講座活動。
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復發率高的“四高”特點,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后果嚴重,它與心臟病、癌癥,并稱為“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
我國是世界腦卒中重災區,每年新發患者200萬,殘死率高達30%-40%,高危非致殘患者2000萬,在我國國民死亡原因中位居首位。最近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卒中后抑郁在病后5年內的發生率可高達31%。研究發現,卒中后抑郁與卒中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不僅可以導致住院時間長,神經功能恢復障礙,獨立生活能力更加喪失,甚至可以導致死亡率升高。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病后康復,成為當下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此次講座,好心情特邀請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副主任醫師雷革勝老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醫師徐俊老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宋海慶老師;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遲松老師以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行政副主任丁晶老師,專家們通過好心情平臺進行線上直播,為廣大民眾解答卒中后心身治療及康復等相關知識,幫助大眾提高對腦卒中的科學認知,重視卒中康復過程中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專家們指出:卒中對于一個人的打擊是很大的,尤其是伴有肢體殘疾或語言障礙,正常生活、社交受到影響時,不少卒中后抑郁患者存在癥狀不典型或交流障礙的情況,所以治療和康復過程中。醫生與家屬應仔細觀察患者的言談舉止和面部表情,以覺察患者內心的情感活動,如發現患者愁眉苦臉、嘆息、流露出悲觀、自責和絕望的表情時,即使患者口頭上未明確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明顯的抑郁癥狀,也應高度警惕其為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如果發現患者有可能的抑郁癥狀,更應該高度重視,盡早就診于精神科臨床早期識別、診斷與治療。
專家們還提示,面對抑郁情緒,我們應該做到:學會放松,培養自信,積極入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多參加一些活動,及時肯定自己并做一些行為上的干預。此外,更應該積極的康復訓練,主動預防卒中的發生。
目前,大眾對卒中后抑郁的認識不足,主要是因為患者及其家屬對抑郁癥及精神科的誤解及病恥感所致。最后,好心情呼吁大家:一定要重視卒中后的康復時期的心理問題,希望大家共同攜手、積極面對、盡早進行科學有效的康復方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