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09:58:35
來源:壹點網
(一)
在一般公眾看來,收藏界曾經是最神秘的圈子之一,給人的錯覺是圈中人一個個都富得流油,人在圈中一夜暴富不是神話。
的確,中國收藏圈子經歷過一段高光時刻,在21世紀初前后、2012年以前,各類古玩藏品流通活躍、溢價多多,拍賣行動輒拍出億萬級的藏品自不待提,圈內人私下轉讓的標的額達到百萬級也比比皆是。
但在2012年以后,收藏圈子的交易行情逐年走低,行業經歷了漫長的寒冬期,低迷之勢令廣大藏友叫苦不迭。這是不爭的事實,人人看得見,身為藏家,筆者也沒必要去刻意粉飾收藏圈這段慘淡的時光。
本文正式展開敘述之前,筆者要強調一件事:根據個人的觀察與感受,長達近十年之久的收藏“冷冬”,現已大幅度回暖,2021年至今,收藏界捷報連連。
譬如6月份北京保利拍賣會,一座明宣德御制銅鎏金自在觀音坐像拍出1.1億元價格,加傭金達1.26億。凡此種種,收藏行業復蘇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明宣德 御制銅鎏金自在觀音坐像)
十年一個循環,符合收藏業冷熱交替的規律。如今收藏遇熱,業界中人、廣大藏友無不雀躍。盡管本人以“守藏”為主,過往受到的“冷冬”沖擊相對較少,但也為之欣喜。
欣喜之余,不忘過去十年的行業艱難歲月,這是藏家該有的態度。這也是筆者寫下本文的初衷:回顧十年收藏“寒冬”、展望未來收藏“盛夏”!
要想準確、均衡地梳理過去十年收藏界的所謂“冷冬”狀態,需要厘清一個概念:什么是收藏圈?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各種各樣的藏家、從業者、古玩商人都算是圈中人。
但實際上收藏圈人層級構成相當復雜,有雜項藏家與專項藏家、大藏家與小藏家、專業收藏與業余收藏、守藏與販藏、名家與素人等多個維度區分。
再比如,有的人收藏是為了投資,以期保值、增值;有的人是為了買進賣出,把收藏做成一門薄利多銷的生意,大凡古董商販均屬此類;而有的人傾家蕩產搞收藏,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純粹出于喜歡,那些琳瑯滿目的古代藝術品令他們癡迷。
于我個人而言,作為一名玩收藏三十多年的圈中“老人”,初入此行是因為祖輩收藏家風使然,但隨著收藏深入,不由自主地為收藏背后的歷史文化所吸引。
五千年中華文明,在歷朝歷代的藏品中流淌,無聲的器物背后有著神秘的歷史回音,在深情講述中華文明的變遷,這種隱秘的精神連接令我如癡如醉,我以為這是世間最為富足的精神體驗。
亦因如此,筆者的收藏之路,素來以“守藏”為目標,鮮少涉足藏品流通或售賣。但以藏養藏是大勢所趨,誰也拗不過這個行業規律,因此我對所有遵守國家法規、促進藏品流通的販藏型圈友,同樣抱有深深的敬意。
甚至遇到有緣人,本人也愿意為他們的收藏之舉出謀劃策,遇有喜愛藏品歷史的同道中人,忍痛割愛轉讓心愛之物,亦屢見不鮮。
行文隨心所至,扯得有點遠。回到前面話題,在2012至2020年收藏“寒冬”期間,筆者見過太多舉步維艱的藏友,為了個人愛好或情懷,一直在困境中堅守。
期間固然有些知名藏家、專業藏家不受行業環境影響,廣受各路名人與資本的青睞,在收藏寒潮中游刃有余;但總的來說,廣大中基層藏友著實過得艱難,尤其是販藏型圈中人,他們對于過去十年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謹以此文獻給他們,為他們的堅守而致敬。
(二)
過去的十年,對于販藏型圈中人來說,越是行業不景氣,藏友越想賣東西,因為行業大環境的水缺乏流動,會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因此遭遇現金流困境的藏家不在少數,這就推高了藏友轉讓藏品的意愿。
然而,長久以來,尤其是在收藏“寒冬”期間,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基層收藏圈子都在玩一個閉環的游戲,即古董文物藏品流通,幾乎局限于圈內輾轉。
想象一下,一個傳說中“富得流油”的行業,竟然是一個閉環生態(頂級圈層不受此限),圈外人參與其中寥寥無幾——經拍賣行流通出去的藏品,在整個收藏行業所占比重僅是冰山一角。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實話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行業生態。
打個比方,全國多如牛毛的小型房地產開發商,如果大家建房子都是為了賣給同行,而不是廣大消費者,妄想通過行業內銷,來消化這么多樓盤。如是這般,這樣的“經濟適用房”地產業撐不過三年就得垮掉。
但是很遺憾,中基層收藏界多年以來就處于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閉環生態。這是一個密封性非常強的閉合循環圈。長此以往,整個中基層收藏圈就成了一潭死水,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走不出去,就像一座圍城。
這就是為什么自2012年以來,普通人看得見的中基層收藏行業如古玩城,呈逐年蕭條之勢:因受各種因素影響,多年來新進入收藏閉環圈的外部買家越來越少,只能靠圈內人剩余的現金流,驅動內循環,帶動行業緩慢流動,直至失去活水之源。
那么,多年來為什么加入收藏圈的圈外普通買家越來越少,逐漸導致中基層收藏圈從相對閉環走向絕對閉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造成了多年不利影響。
首先是2012年以來,社會金融水源并不穩定,時而泛濫,時而有枯竭之勢,導致閑散資本進入收藏領域的意愿走低,畢竟收藏品并不適合短期投資,需要長期持有才能爆發硬通貨、高盈利的潛力。
這就決定了,“寒冬”期間只有頂級玩家才有“余糧”抄底,而大部分中低層普通玩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過去的十年,國內房地產、互聯網項目、教育培訓業、影視業、網貸等,曾有過一段短期投資、快速變現、超級暴利的狂野時刻,這些行業吸空了社會游離資本,就連實體經濟都分不到一杯“資本”羹,何況長期投資屬性的收藏行業?
(圖片來源于廈門古玩城)
好在非理性的資本走向,近來趨于終止,房地產、教培、互聯網等投資熱潮偃旗息鼓,實體經濟、高科技領域是未來投資主流領域,而收藏品作為國家大力鼓勵和支持的中間行業、次金融投資品,也迎來了利好之勢,重歸繁榮是必然。
其次,《文物法》對收藏品合法流通的制約是多年的事實,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收藏領域生態的走出去、放進來。對此,業內人士呼吁已久,希望國家通過政策松綁,催生收藏行業活力。
可喜的是,國家近年來大力提倡和鼓勵收藏品流通,有關法規研究、措施制訂已持續多年,在可見的未來,必形成落地政策。
早在2017年,國家文物局就開始研究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找出解決制約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頸問題的方法”。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明確表態要“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體制機制”。
(三)
2021年至今,雖然世界性新冠疫情依然沖擊著經濟,但收藏業的復蘇跡象卻越來越明顯。這就為藏品經濟的內外循環前景帶來了無限可能。
高端資本、集約化資本重新涌入收藏業,這個現象跟近兩年國家發力推動經濟內循環不無關系,跟近期國家整治娛樂、互聯網等產業的壟斷性暴利和割韭菜效應有關,亦跟國家大力助推藝術品收藏經濟有關。
(圖片來源于廈門古玩城)
因為,上述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迫使”資本回歸理性,并在客觀上幫助它們重新認識到收藏經濟的巨大潛力和蓄水池功能——畢竟,藝術品收藏與投資,考驗的恰恰是資本的理性與耐心,而藏品的保值、增值及長期持有帶來的高倍盈利價值,早已經過千錘百煉式的歷史驗證。
雖然收藏行業回暖,但筆者個人的判斷是,收藏業不會再回歸二十年前狂熱的、畸形的“盛況”,但一定會形成健康的繁榮,更理性、更健康、更持久、更有活力。這將是廣大藏家向往已久的真正的“收藏盛世”。
當然了,身為圈中人和藏家,筆者也不能一味只為收藏界唱贊歌,而不揭它的瘡疤。直面問題,深度剖析,才是治病救人的態度,同時也更有助于整個行業回歸健康的繁榮。
毋庸置疑,2012年陷入“寒冬”期之前,收藏行業經歷了多年的“瘋狂熱”,各種不理性的現象層出不窮,圈內圈外亂象叢生,滋生了大量行業“細菌”,導致仿品泛濫、普品當精品買賣、精品當普品賣、行業虛胖、偽專家哄抬價格等一系列問題,很多圈外人看待收藏已然脫離了收藏本質,而不少藏家也在聲色誘惑中背離了收藏的初衷。
回首那一段狂野歲月,業界有過深刻的反思。但反思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官辦專家矯枉過正、胡話連篇,他們悍然宣稱“民間收藏八成贗品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嚇阻了不明真相的圈外人士想要進軍收藏業的熱情。
作為收藏界的一員,筆者認為不能苛責圈外人或公眾對于收藏投資的過分擔憂,他們只是被誤導了。真正的罪人,是那些為了利益壟斷,無端敵視或打壓民藏的偽專家,他們想當然地以為,收藏這種事只能由“國家隊”來干。
這是一種多么荒謬的成見,簡直不值一駁。這種專家應該去多讀一些歷史,才不至于如此狂妄,充當井底之蛙而鼓噪不停。
對于這種官辦專家的胡言,筆者想說,中國人的收藏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了,兩千多年以來,就收藏規模而言,民藏絕不止占半壁江山,而是占據了收藏的主流地位。即便是明清時期,故宮集天下珍寶收藏于大成,除了明清制官窯瓷器,大部分器物、藏品來自民間收藏為多。
由是觀之,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物質寶藏,絕不止于官辦博物館存之,千百年來散落民間的國寶遠超世人想象。
誠然,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前后,因收藏“狂熱”而滋生的各種仿品的確不在少數,整個民藏界也確實應該引以為戒。但有關官辦專家不能因為這一困擾,就把民間收藏一桿子打翻。
(四)
實際上,對于民藏的含金量,國家是有分寸的。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會文物管理服務水平。”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在研究制訂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尋找解決制約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頸的方法。
這就說明了,國家是承認社會收藏的資源潛力的,如若真像那些大嘴專家說的那樣“民藏十多八九為假”,那民間收藏不就成了無源之水了嗎?如是這般,晾它個三年五載,社會收藏自然就消失不見了,國家還何必大費周章研究民藏事業促進辦法呢?
當然了,也不可否認,由于前些年大量收藏仿品的出現,使得民間收藏、社會收藏被蒙上了一層陰影,整個行業遭受過信譽危機,許多有志于收藏或想持幣入市的圈內外人士,心有所忌、裹足不前,這就進一步加重了中基層收藏圈子的閉環生態效應。
但制假、售假的偽古董販子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民間藏家都抱著嚴肅、敬畏的心態在收藏歷史器物,如果他們不幸買到個別假古董,只能說他們的掌眼水平有待提高,舍此以外,他們是最大的假古董受害者,即使不被同情,也不應受到各路官辦專家的一竿子打翻待遇,畢竟這個群體終究是社會收藏的正統主流。
今時今日,新的一輪收藏盛世已經到來,官方的政策介入、行業的清本正源,將使21世紀收藏大業重放耀眼光芒。
對于想要進軍收藏領域或少量購買收藏品以資雅興者,他們若有行業疑慮,或對藏品投資吃不準,解決辦法也相對簡單:拒絕流動商販,盡量請業內人士掌眼,找有名望的藏家鑒別甚至代購,則基本可以過濾掉百分之九十的假冒偽劣仿品。
另有百分之十,要看收藏資深人士的態度,若后者也吃不準的器物,買家可進一步斟酌、另請專家鑒定;若資深收藏人士有十足的把握,則買家一般可放心買入。在收藏圈內,口碑大于天,專業、資深的收藏人士,絕不會拿自己的口碑當兒戲。
最后說一說收藏圈子為什么要打破閉環,以及圈外人士為什么要進入收藏領域的問題。
前文說過,一個封閉循環的收藏生態圈,注定是不健康的,就像一個地產開發商聯合群,大家在內部互相推銷房子,購買力不但有限,而且到最后很容易趨于零。所以,收藏業的閉環生態,必須打破,破圈才能壯大。
至于說圈外人士為何要加入收藏圈或少量購買藏品以資雅興?只能說,這是一個觀念問題。在眼下或可預見的未來,投資古董、藝術品是資本的最佳去處之一,這是基于現實判斷的共識,但我們姑且不強調這一點。
筆者只想說:在歷史上,千百年來,收藏領域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圈子(今天的收藏圈是行業異化的結果),它的整個業態是開放式的,大凡文人雅士,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常都會收藏一些前人的藝術品或歷史器物,這是一種雅致生活方式的標配,就像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男人要戴表、女人要涂抹雪花膏一樣。
隨著中國GDP坐二望一,人均財富逐步攀升,當經濟制約的因素不再存在,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深入人心,公眾終將自發打破收藏的“圈”狀柵欄,圈里圈外一起動手,大家破圈而互動,到那時,中國的社會收藏將像天女散花一樣,廣泛分布于全民,誰家手中還沒有幾件古玩藝術品了?屆時,普通人也可以玩轉收藏,不再需要考量太多的雜質因素。
老實說,這是筆者心目中未來的收藏盛世的模樣,眼下它還只是一個理想,但我堅信,這樣的時代必將到來。因為,中國社會持續了千百年的點狀收藏或(有產階層)全民收藏之慣例,絕不會在今天或未來的時代長久斷層。歷史終將回歸。
而眼下,基于全球局勢與國內第三次分配的社會綜合動向判斷,一部分資本熱錢、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必將率先進入收藏生態圈,節奏快慢,因人而異。
但筆者預測,這一撥曾經顛覆過社會創業模式、從互聯網混戰中全身而退的持幣群體,將不再“遵循”收藏圈閉環生態的潛規則,他們有可能顛覆“收藏圈”這個本不該存在的有形圈子;他們有可能制訂新的收藏規則或玩法,從而打破一個(收藏)舊世界,建立一個(收藏)新世界。而最終,全民收藏將循著他們的足跡,逐步到來!(文/石祿生圖/品藏天下、網絡)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