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看鑒》大山里的八旬解說員王學廣 用信仰守護紅色記憶

2021-07-05 17:33:46

來源:財訊界

由海南省委宣傳部聯合文化短視頻品牌看鑒策劃推出的歷史、人文紀實類短視頻系列《海南·看鑒》,于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誕辰之際上線,短視頻每集為3分鐘,共7集。本集名為《約定》王學廣以男主角的身份走進公眾視線,一個關乎信仰的暖心故事徐徐展開。

圖片5.png

故事的主講人是滿臉皺紋、雙鬢斑白的83歲“老講解員”王學廣。在過去的二十載歲月里,他只做了一件事:“講解”。短片中這位老人手里拿著革命菜,身影略顯瘦小的身軀在人群中并不起眼,當他用高亢的嗓音和一口標準的“海普”講解時,恍若帶觀眾回到了烽火硝煙的崢嶸歲月。

心中有信仰 聲音有力量

母瑞山,瓊崖革命的搖籃,王學廣的故事也發生于此。1991年,時任定安中瑞農場工會主席的他,負責籌建農場場史館。彼時,母瑞山革命先烈的故事,在王學廣心中埋下了一顆紅色種子。

2001年退休后,王學廣放棄企業開出的3000元月薪工作,到紀念館報到當起了義務講解員。從2001年至今,他退而不休,已經為28萬人次講解,貢獻了5000余場“紅色故事”。最多時他一天講解16場,飯都顧不上吃。王學廣猶如一枚閃閃發光的“紅色符號”,傳遞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將紅色的火種點燃在每一個聽眾心中。

圖片6.png

恪盡職守 臻于至善

紅色故事,最重要的是真實。王學廣初到紀念園,便發現原有解說詞不僅刻板,有許多人物和事件指代不明,甚至有缺漏之處。為了寫好解說詞,王學廣反復看圖片資料,并找來《紅旗不倒》《瓊崖旗幟》《瓊崖縱隊史》《馮白駒自傳》等書籍和報刊上發表的有關母瑞山革命斗爭史的內容,詳細閱讀,做好讀書筆記。

為了講活紅色故事,王學廣先后跑遍母瑞山深處9個紅軍活動遺址,把觸動人心的細節均融入講稿中。他還深入黎村苗寨,采訪老同志,尋找當年紅軍的足跡。

剛開始講解的時候,因為普通話講不好,王學廣對自己很不滿意。于是他把講解稿打印出來,拿回家拜孫女為師。白發蒼蒼的爺爺在念稿,10多歲的孫女一邊說“錯了”,一邊拿著紅筆做上記號,念完再逐字糾正過來。經過不懈努力,王學廣的普通話有了長進。但他深知,“用戶體驗”才是衡量好壞的標準。每講一次,他都要詢問聽眾,他講的普通話能不能聽得懂。很多聽眾都豎起大拇指說:“這么大年紀普通話講到這個份上很了不起了。”

在講解過程中,王學廣發現,光靠講感染力不強,還得有肢體語言配合。為此,他開始模仿影視劇演員、節目主持人講話的動作表情,注意講話語氣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他還善于用眼神、面部表情與聽眾互動,不時觀察聽眾的反應,講到哪掌聲比較多,講到哪聽眾容易感動,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解技巧。

為了讓聽眾更直觀地了解革命菜,了解紅軍在母瑞山上的故事,王學廣每天講解前都要到山上挖來革命菜作為道具,向聽眾展示。

為了適用不同講解需求,王學廣經過反復推敲,他先后寫出4個不同版本的講解稿:20分鐘版本、30分鐘版本、45分鐘版本、60分鐘版本,并根據不同的參觀群體進行講解。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紀念園隨時有人接電話,而他也時刻待命,做到游客、團隊隨到隨講。

此外,王學廣的講解還做到緊跟時代步伐。在解說的結尾部分,他將“十九大”“建設美好新海南”“中國夢”等熱詞融入其中,使人聽了很受鼓舞。

一席約 諾百年

圖片7.png

王學廣在自己的講解生涯中,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母瑞山精神,“崇高理想、堅定信念,不怕犧牲、勇于獻身,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母瑞山精神激勵著我做好自己的工作。”王學廣說。

王學廣曾有一個愿望,他想一直把母瑞山革命故事講下去,講到建黨100周年,也就是今年,他將面臨第二次“退休”。“如果條件允許,單位需要,我愿意第三次‘就業’。”王學廣笑著看向門外兩個年輕的身影,那是王學廣新一代的接班人,他們正在討論講解稿,為即將到來的一所學校的師生做講解準備。

短片的最后,王學廣說“雖已過古稀之年,現在自己還能堅持得住。我準備一直講下去,講到講不動為止。想用有生之年為人民做更多的事,為傳播母瑞山革命精神貢獻余熱!”(作者:王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