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17:55:28
來源:榕城網
在整個教育體系中,0-3歲似乎是一個“教育”之外的話題。在這個階段,新手家長談論“科學喂養”“親密關系”“習慣養成”,但在這些細碎的生活細節中,人們往往會忽略,作為人一生認知發展的井噴階段,0-3歲需要加入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遠遠超乎設想。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人口政策的變化,生育被鼓勵,孩子生出來之后,進入正式的學校體系之前,有一系列問題值得關注與討論。從需求端來說,托育行業即將行在風口上,但對中國家庭而言,我們需要怎樣的早期教育支持?
如何將0-3歲的“教育”放在行業視野中,我們先從托育行業的全景開始。3歲以前,誰來帶孩子?這是一個難題。
難題有三:時間難,觀念難,去處難。
時間難:低齡兒童需要專業陪伴與看護,3歲可以送幼兒園,3歲以前呢?朝九晚六的雙職工父母已經算是某種理想設定,如果碰上其中一方長期加班,小家庭又缺乏外部支持,另一方除了全職在家似乎別無選擇。
不得不做出這種妥協的通常是女性,過度的“母責”束縛,在親子養育過程中,造就了無數真實的困境。
觀念難:隔代養育似乎是“成全”職場父母的最常見模式,但這種模式最大的沖突,就是養育觀念的對立。
雙職工父母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帶。新的尷尬又來了:一線城市養娃的標準越來越高,老人帶孩子難免讓年輕父母覺得“不夠科學”。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意識到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性,啟蒙、早教的字眼隨處可見。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給出的定義,兒童早期發展(ECD,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指的是兒童體格、認知、情感、 社會適應及語言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0-3歲是兒童成長和發展重要的“機會窗口期”。在這一時期,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營養、早期啟蒙、疫苗接種和安全關愛的環境,可以促進大腦的充分發育,以幫助兒童發揮他們的最大潛能。
巨大需求下,0-3歲嬰幼兒的托育已經是當前國內全年齡段教育版圖中最大的一塊缺口。為響應民生需求,國家政策方面也逐步對托育市場放出鼓勵信號。
2019年5月,《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嬰幼兒照護”的概念,并確定了“家庭為主,托育補充;政策引導,普惠優先;安全健康,科學規范;屬地管理,分類指導”的基本原則。這一年因此被業內稱為“托育元年”。生養孩子難,送托難,托育機構也難,中國式托育癥結何解?
去處難:現今擺在很多家長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如何選擇托育機構?在既保證孩子健康安全的情況下,又要區別于家庭式教育。
01、誰需要托育?
孩子出生后,Q仔媽媽就了解過一些周邊的早教中心和托班,但整體感覺“性價比不高”。
“首先是教學內容,孩子還小,早教中心和托育機構教的東西,我作為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家長,只要投入時間和精力都可以做好;再來老師教學水平層次不齊,上不上對孩子成長發展影響不大。”Q仔爸爸不用坐班,家里還有外婆幫忙,相較于其他家庭,Q仔媽媽尚有選擇的自由,就是辛苦些。
媽媽負責讀書、認知、語言,爸爸負責戶外運動,外婆關注日常中的生活習慣培養。Q仔媽媽還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一些線上早教產品,和一個線下平衡車的興趣班,“也是為進幼兒園做準備,培養孩子獨立于規則的意識。”
這或許是大部分雙職工家庭都比較向往的一個狀態。前不久,央視新聞發起話題討論“你會送娃去嬰托機構嗎?”。7.3萬參與投票的人中,有4.5萬選擇了“不會”。打開評論區發現,顧慮主要集中在“不放心孩子交給別人”、“怕親子關系疏遠”等。
團團媽媽也有同樣的顧慮,所以在選擇托育園時,有資質、離公司近等因素,被放在了考量標準的首要位置。
“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我們選擇的這家托育機構是在國內知名學術期刊累計發表8篇論文,在很多一線城市擁有多個分部的茂楷嬰童學苑。他一給孩子樹立可供人的成人榜樣(5R)為基礎,培養孩子的十大能力。同時教室的監控錄像也是開放給家長的,家長可以通過App隨時觀看孩子的日常生活,同時老師也會定期上傳孩子的學習成長記錄,讓家長知道孩子現在處于什么階段。所以我還是比較放心。”團團媽媽講。
至于為什么選擇送托,對團團媽媽來說,這更現實也更科學,夫妻倆白天都要工作,“家里又沒有老人帶,白天就只有孩子跟阿姨兩個人,孩子學不到什么東西。托班里有雙語環境,語言啟蒙上環境更好。還有十幾個同學,鍛煉鍛煉社交能力。”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2019年的數據,我國有3歲以下嬰幼兒5000萬左右,而嬰幼兒在各類照護服務機構的入托率不足5%。
這個比例顯然遠遠低于微博話題下選擇“入托”的人數比例(2.8/7.3),這當中的差值,或許正是“能送托”與“肯送托”的現實距離。年輕父母并不缺先進的理念和意識,只是現實條件下,“入托”仍然不容易。
家里有沒有老人幫忙帶、老人幫忙帶有沒有育兒觀念落后的問題、周邊有沒有放心靠譜的正規托育點、經濟條件是不是夠......都會左右“入不入托”的決定,但顯然,沒有人能否認0-3歲的重要性了。
02、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托育?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盡管一個成年人幾乎想不起來任何3歲以前的記憶,科學研究已有論證,0-3 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階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報告中指出,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大腦飛速發育。神經元形成連接的速度達到每秒 1000 次。三歲兒童大腦的活躍度是成人大腦的兩倍,而這些神經元連接是大腦功能最基礎的組成部分。
已經有一項專門研究向我們證實,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生的前36個月決定的。
美國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領域的“先驅”托德 · 里斯利(Todd Risley)和美國教育研究專家貝蒂 · 哈特(Betty Hart)觀察并統計了孩子們出生后兩年半的時間里,父母和孩子在家中進行的身體和語言互動的頻次。
他們在《美國兒童日常經歷中的有意義的差異》(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一書中寫道,就后來的認知水平而言,對認知能力最有影響的似乎就是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內從父母那里聽說的詞,盡管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孩子能聽懂父母在說什么。
“3歲前在人的一生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嬰兒所有的教養和語言都完全依賴于成年人。”哈特在《紐約時報》上得一篇文章中說,“到孩子4歲時,我們能從教育或干預性項目中學到的是,不讓條件較差的孩子進一步落后。”
如果按照某種階梯式的標準層級去看托育機構——
**第一層級:給孩子吃飽穿暖、保障安全的托育中心是底線標準;
**第二層級:在此之上,是能夠針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以及運動、社交能力做適當引導的機構;
**第三層級:而真正能對兒童發展起到深遠影響,甚至能夠帶給年輕家長帶去積極指導與幫助的,是那種對孩子充滿愛意,并能提供個性化支持的托育機構。
今天我們看到的大部分資質齊全、合乎規范的托育機構,大致處于第一層級與第二層級之間,但第三層級的托育,何時能夠成為教育系統中,滿足多元化需求的一塊拼圖,是我們關注的方向之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