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覓音:別讓自己心太累 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

2021-05-21 10:38:39

來源:網易

大家好,我是張覓音,是一名專業的情感心理咨詢師,我的工作是用自己專業的知識與素養,傾聽你的聲音,走進你的世界,為你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保駕護航。這些年來,從來訪者的身上,我收集了很多不一樣的人生故事,與他們共鳴,去體會每個人內心深處不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去幫助他們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解讀生活,走出黑暗的死胡同,觸摸光明。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從這些來訪者身上總結出一個共性問題——心太累。無論是何職業、不管是何身份,都無意間將生活的重擔無限放大,少了份豁達,缺了點灑脫,反而畫地為牢,讓真實和初心不知所蹤,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把心放松,生活本自在。

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家人

世界上有一種幸福,是把生活的人和事縮小到你喜歡的范圍內,不攀比,不計較,不操心,不凜然于世,不甘于平凡。有一個女客戶來找我咨詢,從外貌來看,長裙長發、青春活潑,從表情上講,毫不夸張地說像一個飽經世事風霜的老者。她談到自己是一個在讀大學生,從小父母離異,和弟弟跟著父親生活。父親薪資不高,女孩從高中開始就邊兼職邊上學,她東奔西走,只為減輕一些經濟負擔。但是,現在她發現父親有了再結婚的念頭,每次回家,弟弟都會吐槽新阿姨對自己的偏見和新妹妹對自己的愛答不理。女孩很不解,她不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娶一個這樣的女人,她覺得這段婚姻對弟弟和自己像是一種侮辱,她覺得像是被再一次拋棄一樣,這種痛苦和打擊,比掙錢的辛苦高出千倍萬倍。

聽到這些,我不知道是該站在女孩的角度上剝奪父親尋找幸福的權利?還是該站在父親的角度上全然不顧孩子的心情?其實生活是不斷跋涉的一個過程,家庭成員攜手共進,山水一程,但是家人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思想、需求、生活內容和方式都無法復制。一個人的真正成熟,是從懂得認識自我開始,認識他人、關心身邊人,家庭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事情走著走著,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們要學會放下,學會接受,學會解脫和重生,這樣你會幸福許多,也會滿足許多。

人生若覺不公,要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在上市公司上班是不是一件聽起來很厲害的事情,但有句話說得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有些工作,看起來并不是表面那般風光,處于不同的地位,就要接納它的環境和要求。朋友在上市公司當經理,某次晉升機會中,他由于非常出色的工作能力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絕佳晉升選擇,但是因為對手的詆毀,最終落敗。他覺得勤勤懇懇地工作多年像是笑話一樣,給公司創造的那么多的利益就像水面的石子,短暫的漣漪后毫無波瀾,他想跳槽,卻舍不下豐厚的待遇,他想留下,卻無法說服自己繼續面對險惡的工作環境,抉擇兩難,前途縹緲。

其實我們的工作中這種情景十分常見,踏踏實實卻碌碌無為,滿心希望卻終被現實斂去光芒。人生中,失敗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未老心已死。浮沉職場,不公平在所難免,我們要學會如何生存,更要學會如何生活。無論多大的事業和成功,都要為生活鋪墊,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和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改變需求方向,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否是所謂的公平。工作有兩條路:一條是現實要求我們走的,一條是我們內心的堅定選擇,學會灑脫、學會等待、學會轉變,接納不公平的環境,不要讓自己的心太“累”,即此生無憾。

我本真性情,自當率性

也許許多人認為,守著感覺,就是守住了朋友間相處的穩定。小甲關于人際交往的感覺,就是真誠、信任和彼此間三觀的契合,他一直遵循著這種感覺與朋友交往,不計結果,樂在其中。但是,小甲從很多小事中發現,“朋友”似乎不太友好,他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而想從他們身上得到些什么,就是你癡心妄想,滿腔真心煙消云散,只剩下些虛偽和貪婪,身邊每個人都離不開表演,像是帶了面具,孤單得很。

所謂人際交往,離不開人性,而人性這種東西,并不是用真心換真心,也不是用感情換感情。要知道生活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才叫生活,人際交往同樣如此,朋友在精不在多,知己難遇,重于山河,朋友稱不上知己,工作伙伴等更不如朋友,這些生命過客不過是某些事情的同行者,以完成某個目標走在一起,我們只要自己做到不偽裝、用你喜歡的方式完成生活的一個小部分即可,把心中不相關的雜念拋棄,舒服一些,真實一些,率性一些,把人性撕碎了,活通透了,活自在了,把人際交往中那些框框架架打破,何樂不為。

我知道,每一段故事都是源自信任的交付,而我始終以最高的虔誠與溫度去幫助每段故事里的主人,和每一位咨詢者建立共鳴,在模式化的流程中挖掘每段情感的特性,傳達語言的詩意,承擔生命的張力,對職業永保敬畏之心。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從本心出發,不求現實浮華,只求悠然自在,別讓心太累,坦坦蕩蕩,從從容容,豁達一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