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事件背后的思考,互聯網環境下的定式思維影響

2021-04-30 22:08:02

來源:新財網

今年二月份,貨拉拉跳車事件成為當之無愧的熱搜事件。一位花季少女在使用貨拉拉搬家時,離奇跳車身亡,而且是難度十分高的跳車窗,無疑引起了各方群眾好奇的眼光,對此事紛紛展開討論,并開始研究要追究誰的責任。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只要一發生熱點事件,人們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定責,而且形成了一條誰大誰有罪,弱者最有理的審判思路,就拿此次的貨拉拉事件來說,牽扯到三方,分別是平臺、司機、乘客。貨拉拉貨拉拉于2013年創立,截止2021年3月,貨拉拉業務范圍已覆蓋363座中國大陸城市,平均月活司機58萬,月活用戶達760萬,在行業內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司機周某春,一個38歲的中年男子;乘客車某,一位23歲的花季少女。

按照互聯網判斷思路,貨拉拉體量最大,必須占到主責;司機是男性,而且是個粗鄙的貨車司機,占次責;乘客是一個弱女子,當然是什么都對,如果做錯了,那也是被司機嚇的。這邏輯熟悉不,我相信大部分開車的車主都有這種體驗,只要你開車在路上,你就是最卑微的,行人最大,其次是自行車、電動車,開車上路,這些都是爹,哪怕他們闖紅燈、逆行、碰瓷,你最少都是一個次責,誰叫人家是弱勢群體呢。

但是,弱勢群體就真的弱勢嗎?弱勢群體就一定是對的嗎,根據中國憲法權利的性質,每個公民都有通過輿論進行監督的權力,但是并沒有通過輿論進行審判的權力,是非功過,都需要通過法律去判定,過度的利用輿論去對有關部門施加影響,對避免下一次意外事件的發生并無裨益。

關于貨拉拉跳車事件中,司機周某的責任,在3月3日公安已有定論,最大就是一個過失殺人事件,具體責任判定,還需要等待法院審判結果。而貨拉拉平臺在此次事件中承擔什么責任,是群眾們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問題,甚至不乏有人呼吁要讓貨拉拉承擔所有責任,理由就是沒有對平臺的司機進行有效管理以及缺少行程錄音,導致了此次事件發生,實在是太過于牽強。

反觀貨拉拉的回應,除了備受網友指摘的態度問題外,從其回應和采取的相關手段來看,并沒有逃避責任的傾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