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10:10:00
來源:雪球
在很多投資者眼中,銀行股盤子大、話題熱度不夠高,長期以來似乎不是資金追捧的“香餑餑”。然而,隨著近期宏觀經濟逐步復蘇,順周期板塊的投資價值和配置時點正逐步顯現。考慮到銀行的股息率較高、估值較低以及經營情況的好轉,當下的銀行板塊可謂是不可多得的“價值洼地”。其中,中信銀行更是由于獨特的競爭優勢和估值優勢,“黑馬”潛力盡顯,投資價值凸顯,有八大看點值得關注。
看點一:戰略清晰目標明確,基本面持續向好
2020年,受疫情影響,銀行整體業績受到較大沖擊。隨著疫情影響減緩,中信銀行的業績呈現了逐步企穩的經營態勢,全年凈利潤較前三季度由負轉正,整體表現不俗。根據其剛剛公布的2020年度數據顯示,中信銀行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47.31億元,比上年增長3.81%;歸屬于銀行股東的凈利潤489.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1%。有市場人士分析稱,該行收入增長穩健,成本管控得力,疊加資產質量的明顯改善,有力地支撐了其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
據了解,中信集團作為中信銀行的大股東,在其“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中信金融板塊要成為國內外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引領者,也明確提出了要全力支持中信銀行發展,力爭進入全國股份制銀行前二。在這樣的定位下,“到2025年,中信銀行總資產要超過10萬億元,營業凈收入要力爭達到2800億元,凈利潤要實現更快的增長”,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在2020年業績發布會上,提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方合英表示,中信銀行確立了“三三四”發展戰略,即堅持公司業務、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三駕齊驅”的戰略定位,努力打造綜合金融、資產交易、財富管理三大核心競爭優勢,全力構筑金融科技、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組織架構四大經營發展支柱,努力建設成為“最佳綜合金融服務提供者”。
看點二:不良化解成效顯著,資產質量向好可期
對于投資者而言,資產質量情況一直是判斷銀行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素,在當前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下,銀行的資產質量可謂是投資者最擔心的問題。有市場人士表示,春節后市場大幅震蕩,調整幅度較大,不少投資者都在尋找安全邊際較高“價值洼地”,一些上市銀行“白馬股”容易得到資金的認可,與此同時,一些資產質量出現拐點、向好趨勢明顯的“黑馬股”由于估值優勢,更是受到投資者青睞。
從2020年數據來看,中信銀行資產質量相較以往有著明顯的改善,在將信用卡和個貸逾期60天以上貸款全部降為不良的情況下,其不良貸款率降至1.64%,為近五年來最低;在更嚴格的風險認定標準下,資產質量含金量也更高,年末逾期60天以上貸款/不良、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兩項指標,均為近年來最低水平。同時,該行不斷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全年計提撥備829.9億元,同比增長7.4%;撥備覆蓋率171.68%,撥貸比2.82%,都保持在較好水平。該行人士表示,“我們追求的是過濾掉風險的真實利潤,這幾年更看重發展的質量。我們把提升風控能力、夯實資產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希望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來加強風險管控,打消投資者的顧慮。”
在2020年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副行長兼風險總監胡罡表示,“我們的總體判斷是,從明年開始,資產質量就會輕裝上陣,回歸到較好的水平”。有市場人士表示,不良觸頂回落,對于估值的修復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利好。一旦不良消化完畢、拐點確立,必會帶來ROE的快速反彈,投資彈性更好。
“中信銀行此前已在2020年半年度確認信用成本高點,并且該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運、倉儲及制造業貸款不良冒頭處于可控范圍內”,中金分析師在近期研報中寫道,“我們認為公司加大不良處置和問題貸款化解力度,資產負債表將更加健康可信。”
看點三:中信協同潛力巨大,有望成為獨特競爭優勢
在眾多上市銀行中,“協同”對于中信銀行而言,是一塊亮眼的金字招牌。作為中信集團最大的金融子公司,協同是其放大中信綜合優勢的重要方式,也是支撐其戰略發展的重要力量。該行人士介紹,“中信能夠以聯合艦隊的形式為客戶提供‘境內+境外’‘本幣+外幣’‘投行+商行’‘債權+股權’的全方位金融服務,這是中信銀行的靚麗名片,也是未來競爭的‘護城河’,更是實現彎道超車的獨門武器。”
在市場看來,協同是中信的一張“王牌”,這種優勢正在被不斷挖掘和放大。去年以來,中信集團將協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集團層面成立了中信集團協同委員會,加強頂層設計,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標準去推動協同。據了解,后續中信集團還計劃設立金控公司,雖然具體細節尚未對外披露,但關于“金融+實業”如何更好地融合、如何通過協同聚合更多優勢資源,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談到,“作為一家產融結合的企業集團,協同是中信集團的優勢,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未來金控集團的打造,就是圍繞‘一個中信、一個客戶’這樣的理念展開的。”
年報顯示,2020年,中信銀行聯合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誠人壽等中信集團金融子公司為客戶提供的聯合融資規模達10,782億元,同比增長68%,突破“一萬億”大關。有市場人士表示,協同“1+1>2”的放大效應是非常可觀的,通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既可以增加客戶黏性和忠誠度,也能通過交叉銷售獲得更多收入增長,這一點是中信所特有的,未來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看點四:科技賦能業務發展,搶占競爭制高點
作為最早布局金融科技的股份行之一,近年來,中信銀行科技投入不斷加大,2020年投入額已經達到近70億元,較上年增長24%,科技人員數量實現兩年翻兩番,科技人員占比達7.6%。有市場人士表示,“科技是未來銀行業競爭的制高點,從投入情況來看,該行的決心很大。”在2020年業績發布會上,方合英表示,“中信銀行將構筑金融科技、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組織架構四大經營發展支柱,首當其沖的就是金融科技。未來,中信銀行還要持續的加大投入,未來3-5年科技人員將增加至6000-7000人。”
據了解,在持續的科技投入支持下,中信銀行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取得一些重大突破。2020年,該行成功落地63個一類創新項目,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凌云工程”,該項目也是國內大中型銀行首個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統。項目投產后,可根據業務需要快速擴展,受理更大批量的業務,綜合業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有市場人士分析說,“科技不是終極目標,科技的背后是銀行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數字化轉型”。年報顯示,該行的數字化金融布局,正在為其經營管理全面賦能。該行利用鏈式獲客和產品獲客模型,拓展新客戶1.28萬戶,帶動存款增長539億元;開發零售經營系統,帶動資產規模提升近2000億元,理財AI智能推薦實現線上銷售規模超過2300億元;與銀聯、滴滴、京東等數百家合作伙伴共建場景5500余個,服務用戶520萬人,累計資金交易3.9億筆。
據了解,未來該行還將持續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通過技術與業務的同向發力,驅動更多創新,帶動更大的變革。能夠看得出,在這場眾多銀行角力的金融科技競爭中,中信銀行正在加快布局,戰略力度很大。
看點五:“三駕齊驅”共同發力,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近年來,中信銀行持續推動業務結構由“一體兩翼”向“三駕齊驅”轉變,將零售和金融市場板塊作為輕型發展的重要發力點,對公、零售、金融市場“三大板塊”營業凈收入占比,已從三年前的55.6%、34.7%、7.1%調整為45.9%、40.9%、11.7%,整體業務架構更加均衡,更有利于應對經濟周期的變化,可持續發展動能更強。有市場人士表示,“該行近年來的戰略導向就是輕資本發展,業務布局更加輕盈,收入結構的變化充分反映了這幾年其大力推動輕型發展的成效。”
在2020年業績發布會上,方合英表示,未來五年,“三駕齊驅”方向仍將持續,并且這三類業務將相輔相成、互相支持發展。在他看來,公司銀行和金融市場板塊是中信銀行的傳統優勢,特別是在投行業務、機構業務、國際業務、外匯業務、交易銀行等方面,中信銀行有自身的業務特色,將繼續努力保持在市場競爭前列。去年,中信銀行對公貸款實現近年來“最好投放”,金融市場板塊稅前利潤占比已經超過30%。在談到零售銀行板塊時,他認為,中信銀行的零售銀行在兩次轉型之后,已經形成了自驅力,進入了良性循環,產能正不斷釋放,未來有望成為盈利第一大板塊。
看點六:財富管理新藍海,打造新的增長極
經歷過去20多年的市場培育后,當前財富管理已經成為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和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戰略布局的“新藍海”。據了解,中信集團正在財富管理領域加快布局,其旗下15家金融子公司AUM600萬以上的客戶總量超過10萬戶,中信集團優享+平臺作為面向C端客戶的數字化協同平臺,整體生態覆蓋集團子公司個人用戶達4億戶,平臺注冊用戶數超1億戶,這些資源是很多商業銀行望塵莫及的,也是中信系大協同的基礎。中信銀行希望利用好集團的金融全牌照資源,在財富管理上加快布局。
“未來零售銀行的發展方向就是財富管理,這是一盤大棋,各家銀行都在積極布局,中信銀行的力度也很大。”據該行人士介紹,其零售業務發展的核心布局是打造客戶首選的財富管理銀行,已把財富管理作為未來零售發展的戰略支點,目前主要推動三個方面布局:第一個是把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資源的資源用好,把集團統一的財富管理品牌“中信幸福財富”打響;第二個是把集團各金融子公司的投研能力、專家團隊、優勢產品資源整合利用好,發揮出集團化和體系化的優勢;第三個是把客戶統一賬戶平臺“中信優享+”拓展好,給客戶提供統一權益和優質服務體驗。
根據最新普益標準發布的商業銀行財富管理能力排名,從品牌與資本實力、產品線競爭力、財富服務能力、業務發展程度和財富科技實力等維度來看,中信銀行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位居第二,以“黑馬”姿態超越四大行及眾多股份制銀行。從年報數字來看,中信銀行的零售客戶AUM已經突破2.2萬億,私行客戶AUM為6800億;理財產品余額超過了1萬億;信銀理財去年7月份成立的,資產管理規模近400億,已實現盈利5.95億。“未來中信如何在財富管理上打好協同牌,發揮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優勢,還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的”,有市場人士分析稱。
看點七:結構調整取得突破,發展根基更加牢固
對于體量不小、資產規模已達到7.5萬億的中信銀行這樣一艘“大船”而言,能夠及時順應市場環境變化調整方向,才能行的穩、開的遠。為更加從容地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中信銀行未雨綢繆,這幾年在調結構上下了些狠功夫。用該行人士的話來說,就是筑牢了資產業務的“安全墊”,培育了負債業務的“新動能”,形成了收入增長的“穩定器”。
從資產結構來看,該行抗周期性有了明顯提升。據了解,該行零售貸款占比已從三年前的38%提升至近43%;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貸款占比由三年前37%提升至近40%;風險收益(RAROC)較高的水利環境、租賃及商務服務、水熱電燃氣業、交通運輸等行業對公貸款占比從三年前的34%升至近45%,目前A級及以上公司客戶授信余額占比提升到近70%。
從負債結構來看,截至2020年底,該行活期存款余額較年初增加2919億元,占自營存款比重上升了1.2個百分點;結構性存款余額減少1532億元,占自營存款比重下降了4.6個百分點。在結構優化的帶動下,2020年下半年存款成本率已經逐月回落,進入了下行通道。
從整體表現可以看得出,去年中信銀行無論是從資產端在區域和行業的布局變化來看,還是從負債端的成本結構變化來看,相較以前有不少積極變化。有市場人士表示,“這些結構上的變化更能彰顯一家銀行的功力和耐力,未來銀行的發展將更加看重結構,過去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規模紅利正在消退,未來的發展更傾向于‘結構掘金’,因為結構變化可以產生效益,結構變化可以改善資產質量,結構變化更是潛藏著價值,這可能是未來衡量銀行估值的重要維度。”
看點八:持續保持較高分紅,估值有望得到修復
長期以來,銀行股分紅比例較為穩定,相較于理財產品而言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僅坐享收益也是相當可觀。無論縱向還是橫向比較,中信銀行的分紅和股息率在上市銀行中都保持在較高水平。根據其剛剛公布的分配方案,2020年度分派股息124.29億元,每10股現金分紅2.54元,較上年增長6.28%,連續三年提升。近期來看,該行A股股息率維持在4%-5%之間,H股股息率位于6%-7%。
從目前市場來看,2020年下半年伴隨經濟企穩且復蘇加快,銀行年末業績增速基本消化了疫情帶來的沖擊影響。有機構分析稱,目前經濟復蘇仍然處于進行時,市場交易主邏輯是順周期和通脹受益板塊,銀行股明顯受益于此兩者。隨著整體宏觀經濟轉好,股份制銀行以更獨特的業務發展布局,更加靈活市場化的經營體制,已經率先走出了估值修復的行情。從中信銀行股價表現來看,其H股股價已從去年10月份的階段性低點上漲超過30%。相信在銀行股整體估值修復的大背景下,中信銀行憑借去年業績和資產質量的“反轉”優勢,有望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表現。
來源:雪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