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豫視角丨《兩山經濟與城鄉融通》

2021-04-02 15:29:12

來源:網易訂閱

十四五規劃明確,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球經濟政治關系發生巨大變化,金融資本碾壓產業資本已無法逆轉,在美國無限量化寬松和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國家的背景下,我國亟待依靠貨幣化鄉村生態資源、資產,通過鄉村建設行動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對抗通脹、保障國家安全。執行層面,以“統分結合”的體制機制,把村域和鎮域的“山水田林湖草”等生態資源,通過立體綜合開發,進行集體化改造(可解讀為公司化改造),激活數百萬億的鄉村沉睡資源。

立足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兩山經濟與城鄉融通”的實踐,聚焦城鄉間“人地錢”要素有效融通。推動鄉村資產證券化、從“兩山理論”到“兩山經濟”、以“三權分置”促進“三變改革”、構建“三級市場”推動“三產融合”、發行“兩山卡”鏈接城鄉要素融通......一系列的體制機制創新并形成政策文件,是近20年來鄉村建設團隊長期實踐的成果。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致力于實踐空間生態資源開發和生態資本深化實施制度和路徑。通過盤活“三資”、打通城鄉要素通道,有效破解鄉村金融供給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痛點和難點。

一、目標任務

“兩山經濟”的本質有兩層:一層講優質生態環境的價值,第二層講優質生態環境可以轉換成價值,第一層是價值導向,第二層是價值轉化導向資本。“兩山經濟與城鄉融通”的核心,是在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三權分置”的政策要求,促進“三變改革”;路徑是構建“三級市場”落地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打造鄉村資產交易平臺,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之間有機銜接機制,推動城鄉要素流動、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市場化、規范化鄉村資源的開發和交易模式。

二、制度框架

目前已在河南、山西、江蘇、廣西等地試點推進,具體制度框架如下:

(一)一級市場:借鑒股票一級市場的運作方式。由國家對鄉村做組合投資,并以此為杠桿形成農戶加入新型集體經濟的“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條件,撬動“全域生態資源”按照股票一級市場原則,入股到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內部化做股;

(二)二級市場:在一級市場基礎上構建二級市場。通過鄉協調、村自主,在鄉鎮范圍內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聯合多種合作社作為二級市場接受外來投資的載體,提高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在二級市場談判地位。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只做資產管理不參與直接經營,統一對外招商引資,只收取股份收益對村民做二次分配;

(三)三級市場:利用本地產權交易所構建三級市場。以政府財政平臺公司直接參與,培育縣域各類投資進入三級市場,通過發行鄉村振興產業基金、集體生態資產信托、集體企業股票質押,在推進板外的價值化交易的基礎上,首先由本地企業加入資源型資本產品的板上交易,再吸納社會資本投入以獲得資金增量,投入于生態產業化,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資本深化”。

三、實施步驟在上述框架的設計下,專業團隊協助政府建立縣級鄉村資產管理(或鄉村振興投資)公司,并引入具有鄉村產業專業化運營和金融人才,通過三級市場機制,搭建社會資本有序投入農業農村的縣域平臺,實現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縣域生態經濟的功能。

(一)資產變資本:兩山經濟的實現之路

2014年9月29日,中央《深改》第五次會議強調。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最終落實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農民成為主體,村集體經濟壯大。鄉村振興不是招商引資,而是通過“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建設,以信用合作打通生活生產、公共服務需求,助推老百姓的錢激活本村莊內生動力,來完成自我的造血。這種轉變最大的益處在于實現既有使用資產的增值和閑置資產的保本與增值。

(二)“一體兩翼”推動縣域信用內部轉化

以組織體系、信用體系建設為核心,形成“一體兩翼”的縣域鄉村振興可持續模式。一體:縣級黨委政府為主體,主導鄉村振興;兩翼:全資或控股成立兩家平臺公司,一是類似于金融公司的縣域鄉村資產管理公司,驅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構建;二是用于建設的縣域鄉村振興投資公司,完成縣鄉村三級投資運營管理系統建立。用于建設的是代表財政,引入外部金融機構的“活水”參與縣域大型建設;用于金融的代表銀行,與銀行合作激活縣域內“死水”,完成在地化的產業孵化。采用雙通道雙向平行管理,縣域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與銀行系統打通完成自治運營管理;縣域鄉村振興投資公司引領的縣鄉村三級投資主體,則需外聘職業經理人團隊市場化運營管理。

(三)三權促三變:兩山經濟落地實施

1.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構建一級市場。

在行政村內部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將村莊“三資”(資源、資產、資金)定價入股到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內部推動“三變改革”,在落實兩權量化改革的同時,激活村莊的內生性動力。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實現村兩委班子、小隊長、黨員代表引領村莊治理,形成組織有序的黨建成果。推動各類鄉村資源、資產、資金從分散到集中,對村莊進行廣泛宣傳和動員:“有地出地、有房出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錢沒力出主意、沒有注意多呼吁......”

2.“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和縣鄉村振興投資公司構建二級市場。

2.1引入政府專項、定向投資的種子基金,推動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發起成立鄉鎮合作聯社和縣域聯社,在各級黨委政府協助下,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服務,形成相對封閉的區域市場。

2.2由縣政府搭建二級市場縣農村資產管理(或鄉村振興投資)公司,以政府主導,三位一體合作社等社會資本參與,由引入的專業運營公司提供專業化的運營服務。

2.3自下而上的鄉村資產管理:管理架構【縣資產管理公司〉鄉鎮聯合社〉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嵌現金、股金、集體資產歸屬戶的份額、信用、積分等子賬戶)】;資金歸集【農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縣資產管理公司】。

2.4自上而下的鄉村振興投資運營:縣(投)鄉(鎮投)村(村投)。合作社及聯合社內的資產或資源可以量化作股入投資運營公司。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及聯合社主要承擔資產管理功能。通過設計規劃,引入新業態、孵化各種新主體,提升縣域資產價值。與合作社及聯合社體系是業務協作關系,將各類資源進行開發、運營,與股份經濟合作社分享增量收益。

2.5合作社及聯合社承接各類基建、專業性不強和風險較低的經營項目等,也是民辦、民享、民受益、自我服務的體現;為提升規劃空間和價值升值,一戶一宅騰退的鄉村資源資產可以作價入股到縣鄉村對應的投資公司。村兩委在“三變改革”基礎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鄉鎮通過村與村的聯合開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縣域通過信用內化,把轄區內的所有業態的增產增值收益留存在縣域內部。最終實現解放財政壓力,釋放農村金融紅利。

3.聯合產業集團和金融機構共建三級市場。

聯合各企業機構,以“訂單農業+合作組織”的方式,輸出主糧、經濟作物訂單、大宗交易、供應鏈服務。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因地制宜的協作村兩委班子整合資源(村統籌、鄉整合),村莊集并資源,鄉鎮統購統銷;從分散到集中、從零售到批發、從買高賣低到買低賣高;全面拓寬農戶的增收通道。

發行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集體生態資產信托、集體企業股票質押,引入城市高端智資下鄉,整合擬進入鄉村的各類供應鏈及金融服務機構,在鄉村資源(資產)增產增值過程中,孵化鄉村產業升級,助力百業興旺,構建完整的縣域生態經濟。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機制

1.成立領導小組。成立由縣區主要領導任組長,縣級相關部門、運營團隊參與實施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方案實施,形成工作機制,協調解決在實施過程中各類問題,督辦保障整體方案順利實施。

2.成立執行小組。成立以各鄉鎮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

負責人和村兩委班子、農道資管 項目經理具體駐村落地實施的執行小組。落地實施方案、動員村民入社、規范合作社管理、集體資產量化定價、導入數據化系統、開展業務培訓、

村內金融服務等。

(二)建立防火墻

1.風險控制

建立三重風險隔離機制,確保國有資金不流失、集體資產不損耗,農戶財產有保障。村集體只做資產管理、不直接運營,保證每個村民成員權力,對村集體歸屬農戶的資產份額明確并給予保障;政府財政(鄉村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入股村集體的村投公司,對村投公司的資源開發賦信,對資產進行保值管理;與外部市場交易,各類合作形式均只分配增量部分利潤,不提取存量資產。

2.三級運營市場,一級市場為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黨建引領定價村莊各類資源,統籌成立村投公司,體現農民主體,也是開發主體。二級市場是各級政府給村莊合作社及村投平臺賦信(也可以本縣范圍),以縣為相對封閉的區域市場。三級市場則是引入外部資源,如銀行與社會資本,推動鄉村資源證券化。

(三)實踐與理論結合

縣區建立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術討論、實踐交流、授課培訓,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人才,并總結實踐成果形成理論。針對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各類發展瓶頸,提供政策創新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試點探索的優化提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