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保險加速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全力保障國家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有序開展

2021-03-26 12:30:45

來源:晶報網

b083642d8b1d5f872e5fe735365cdbd

2021年3月25日,第268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主題為“三農金融注活水,春耕備耕不誤時”。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高興華出席新聞發布會并介紹相關情況。

f0d644bd4ad6c36d3962c3064396040

高興華總裁表示,現階段,正值我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的重要時期,中華保險集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緊密圍繞中央一號文件工作部署,主動擔當作為,推進農業保險工作,通過科技賦能、增加產品供給、強化普惠金融等措施,充分發揮金融保險穩產保供的作用,助力春耕備耕和農業生產平穩發展。

一是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險保障。著力抓好主要糧食作物、生豬、蔬菜等重要農產品保險保障,切實做好承保工作。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設施設備保險、農民短期意外傷害保險等,為農戶春耕備耕保駕護航。

二是科技賦能推進業務線上化。協同頭部科技公司共同研發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開發上線農險“GIS平臺”、“興農保”移動端APP,實現承保、理賠線上化服務。投保時,農戶可通過APP自助在線投保、驗標、繳費,實現足不出戶完成投保;在發生災害后,農戶可進行線上報案、自助查勘、線上定損、線上理賠,實現高效理賠服務。

三是加強農險產品創新開發。根據鄉村振興戰略及各地產業規劃,中華保險進一步加大農險產品創新開發力度,做到農險產品供給不斷檔。推進大災保險、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等高保障保險試點;針對性開發農產品價格保險,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防范自然災害與市場波動的雙重風險。

四是加大制種保險支持力度。圍繞國家重要農產品制種基地,加大制種保險供給,強化風險保障覆蓋;圍繞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畜禽遺傳改良、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等,加大對農業“卡脖子”領域的金融保險支持力度,助力國家打好種業翻身仗。

五是加快農村保險生態圈建設。中華保險協同集團旗下子公司,與政府、銀行、擔保等多方合作,共同打造“政府+融資+保險”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農業全產業鏈提供一站式風險管理和普惠金融服務,從單純提供農業保險產品向農村綜合金融服務升級,拓展“農險+N”的業務模式,推進農村保險生態圈建設。

六是強化政產學研融合協作。中華保險與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等相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深度戰略合作,共建了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院、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通過整合各方面力量,著力提升公司保險創新研發能力,助力開發更多原創性產品和模式。

七是加大惠農服務下沉力度。中華保險充分發揮基層機構、農村服務網點及協保員隊伍優勢,加大下沉服務力度,通過線上、線下協同,為農戶開展惠農政策、農業技術、金融保險等宣傳工作,為農戶提供各類農事服務。

制定農業保險三年戰略規劃采取一系列創新舉措

發布會記者提問

高興華總裁在接受中新社關于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提問時表示,中華保險始終把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制定了農業保險的三年戰略規劃,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一是推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創新。在主糧作物成本保險的基礎上,探索創新了保額更高、覆蓋更廣、保障更全的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2019年試點以來,累計賠款2.98億元,覆蓋農戶42萬戶次,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助力提升了三大糧食作物的供給保障能力。

二是推進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創新。貫徹中央財政關于擴大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的政策精神,圍繞“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等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陸續開發了林果業、中藥材、食用菌、煙草、茶葉、肉牛、肉羊、家禽等創新型地方特色農險產品,2020年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500億元,促進了農業保險的“擴面、增品、提標”。

三是探索“農業保險+”創新模式。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六年提到了“保險+期貨”,并且逐步擴大試點地區和品種,逐步提高收入保險的比重。為此,中華保險積極推進“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從2016年到2019年,累計落地了79個“保險+期貨”項目,2020年落地了50余個“保險+期貨”項目。今年1月,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中華保險專門成立研究小組,通過精心籌備,已在全國10個省區試點推進了生豬“保險+期貨”業務,為全國生豬穩產保供和產業轉型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未來,還將探索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區域產量保險等創新型保險產品,不斷拓展“農業保險+”模式的新路徑。

四是抓好農業保險科技賦能。中華保險集團正在研發新一代的保險核心系統,致力于打造保險行業數字化建設的新標桿。其中,正在加快建設“農險數字大廈”,推出了中華保險“興農保”APP,實現了農險自助化承保、理賠服務;開發了GIS遙感監測、作物長勢模擬、無人機按圖作業等種植險精準承保理賠工具;研發了電子耳標、AI智能臉部識別、電子圍欄等智能化技術,加強養殖業方面的風險管控。未來還想依靠科技賦能,把農業保險流程進行再造,對運營模式進行變革,不斷提升在農業保險領域的專業化服務水平。

五是開拓“三農”普惠金融創新。中華保險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理念,投資設立了業內第一家專注于“三農”普惠金融服務的農聯中鑫科技公司。幾年來通過開展“縣域數字普惠金融”項目,在河北、陜西、黑龍江、福建、浙江等省份累計簽約58個縣,已上線縣域總授信金額233億元,累計放款金融133億元,貸款余額17億元,授信準入農戶數量163萬人,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是做了一個探索。去年以來,中華保險首創了“生豬活體抵押+保險保障+銀行授信”的綜合服務模式,通過生豬活體抵押和保單質押的方式,將養殖風險交給保險公司,資金需求交由銀行解決,養殖企業專注于主業生產,各方風險實現了閉環管理。2020年,我們在廣東、廣西、四川、重慶等地做了推廣,共授信了1.2億元,量雖不大,但是做了一些探索,來增強生豬養殖企業的生產信心和抗風險的能力。

探索推進保險在全面鄉村振興下的扶貧長效機制

發布會記者提問(上證)

高興華總裁表示,去年我們國家的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成就,中華保險作為這一偉大進程的參與者、見證者,感覺非常榮幸。

2016年以來,中華保險通過創新農業保險保障模式和服務方式,深度參與了脫貧攻堅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年累計開發了150余款扶貧專屬產品,累計為970萬戶次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4700億元的風險保障,支付理賠款22億元,受益農戶約200萬戶次。在這一過程中,中華保險內部還涌現出了一批扶貧先進典型,如新疆喀什地區的村支書徐東平,獲得了全國扶貧攻堅先進個人。還有5個項目也入選了“全國保險業助力脫貧攻堅優秀組織典型案例”。下一步,中華保險將進一步總結經驗,著力構建防范規模性返貧長效機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一是探索推進保險在全面鄉村振興下的扶貧長效機制。持續提高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保險保障程度和覆蓋面;繼續延續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費率優惠;著力推動農業、農房、意外、健康、疾病、責任等“一攬子”保險產品創新。還想探索對農村低收入人群健康保險、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等方面的創新。通過以上措施,探索全面鄉村振興下精準幫扶的長效機制。

二是創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高質效的金融服務。這方面剛才已經說了一些,主要是創新“保險+期貨”“保險+供應鏈”“保險+擔保”的金融服務模式,打通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提高農業產業發展和抵御風險能力,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高質效的綜合保險服務,這方面我們要和銀行多一些合作。

三是科技賦能,這個主要指保險業本身,要提高農業保險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包括移動方面的技術,推動農業保險實現數字化、線上化和自助化,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質量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新華社、中國網、中國新聞社、經濟日報、金融時報等近40家中央和行業主流媒體參加新聞發布會并進行了宣傳報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