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財富:鄉村的活力正在迸發,但鄉村的振興之路還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2021-03-22 13:19:47

來源:搜狐

9月25-2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8位愛心人士來到了青海貴德,開始了為期4天的公益出行。大家一起走進鄉村,看見平凡的故事,留下不平凡的感悟。

在走訪的過程中,大家紛紛感嘆:“現在的鄉村真好”。房子寬闊明亮,村民收入變高,再看不到記憶中那家徒四壁的樣子。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村子里的交通越來越便利,村民購置農種農機的價格也越來越低,有時候鄉村只是需要那么一點關注和一點支持,村民就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扎根向上,遠離貧困。

這也是宜農貸最初的“借出100元,她的命運因您而改變”口號發起的背景之一。宜農貸從2013年與貴德開展合作,累計鏈接了1200余萬元的城市愛心資金,幫扶600余個農戶家庭。幫助他們發展種植養殖、用于資金周轉。鄉村雖貧窮,鄉村人向上的能量不盡,很高興能親歷鄉村的發展。

9月26日早晨,愛心出借人們前往了貴德縣最邊上的村子“魚山村”。魚山村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花的世界”。

9月27日,愛心人士們一項別開生面的公益體驗。青海湖環湖東路騎行23公里探訪小泊湖保護站,用騎行致敬環境保護。但是因為一些突發情況,我們沒能深入的走進這個水源保護地,但同行的每一個人的公益理念都有所刷新。

在大巴車駛入魚山村村口之后,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整齊的小房子,家家門前都盛開著鮮花。根據當地的合作伙伴李書記介紹,魚山村整村有120多戶家庭,400多人。大部分是漢族,只有10幾戶是藏族。2018年正式脫貧,住在這幾個房子里的,都是從最偏遠的地方遷到下面的貧困戶。

我們連續走訪的3家農戶,其中2家都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兩人在家。根據進一步的交流了解到,在魚山村,青壯年絕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而留在村子里靠種植養殖為生的都是50歲以上的年齡群體,而60-70歲的老人是村子里面的主要勞動力。但我們也很高興的看到,雖然年輕人的離開仿佛讓村里失去了生命力,但是依靠一家老小勤勞的雙手,家家戶戶的生活都在變好,鄉村的活力也在用另一種方式迸發。

下午,我們跟著貴德縣鄉村發展協會的工作人員又來到了第二個村子走訪了小額信貸的借款農戶。這個村子里的藏族農戶較多,據工作人員介紹,藏民的信用都很高,在協會借款之后幾乎不會發生違約。他們的資金大多用來養殖,或者用來周轉自家的小生意。得益于貴德的海拔及氣候等自然環境優勢,這里的牛羊生長的品質極好,近幾年隨著牛羊肉價格的走高,農戶只要肯認真養殖,生活都會越變越富足。

在集合第一天前往貴德的大巴上,領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在座的各位,近半年來有做過公益的請舉手。”在場舉手的人寥寥無幾。經過這幾天的探訪,如果再來問大家這個問題,大家一定可以高高的揚起自己的手。公益不是說捐了多少錢,為社會做了多大的貢獻,而是在于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哪怕只是一次低碳出行,節約了一滴水,一度電,都是公益之心。 鄉村的活力正在迸發,但鄉村的振興之路還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希望同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將看到鄉村的樣子傳遞給更多人,一起為鄉村加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