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5 10:07:32
來源:中國都市商界網
2月20日,由毛鋪和網易新聞聯合打造的泛文化IP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 | 王恩哥(上)全網開播,知名主持人楊瀾擔綱主持,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王恩哥。
凝聚合力,為科教興國不懈探索
上個世紀90年代,王恩哥放棄了在美國的高薪與榮譽,毅然回國,從此踏上了一條帶領中國物理學界艱苦前行卻矢志不渝的道路。
1995年回國后,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還比較差,而落后的硬件背后,更是無形的科研實力差距。王恩哥下定決心:在國內,也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他認為低維輕元素納米材料有很多工作可做,就以此為方向,一直做到今天。為了節省經費,他與同事們一起動手翻修實驗室,刷漆、清潔、設計的工作都是他們自己來。
1999年5月,王恩哥被委任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所長,他肩上的擔子很重,面臨的最復雜問題就是“青黃不接”——老一代科學家退休的高峰到了,青年一代的優秀科學家還沒有凝聚起來。王恩哥堅持親力親為、以誠相待的原則,很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物理學家在他的感召下,陸續來到物理所,一大批青年人才隊伍在寬松、熱烈、團結的氛圍中不斷成長,謝心澄、薛其坤、張杰、高鴻鈞、彭練矛、方忠、丁洪等多位當今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都匯聚到了物理所。
2000年,王恩哥提議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創辦國際量子結構中心,在多位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合力奮斗下,很快就有了巨大反響:之前,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每年在物理學方面最好的雜志《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大概能發表2-3篇文章,有時一年都沒有,結果量子結構中心成立前三年,就在《自然》、《科學》上發表了3篇文章,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24篇文章,國內外都被他們取得的成績震驚了。
做好產學研一體化,需要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
多年來,伴隨著多重身份,王恩哥也逐漸融合了多種思維方式:從科學家的思維方式,融合了管理者的思維方式,如今還融合了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只有具備了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才能打通產學研一體化的最后一公里。
從1999年到2017年,王恩哥做了將近二十年的管理工作,先在中科院物理所當了八年所長,之后是北大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他表示,科學家也可以做好管理工作,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不過,科學家做管理者,跟純粹的管理者一定是不一樣的。他們考慮事情的著眼點、工作方式,以及對結果的理解都會不同。不論何時,他始終以科學家的標準要求自己,壓力大的時候,他通常會一頭扎進實驗室,一投入立刻忘了所有煩惱。
2017年,王恩哥退休后,選擇去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工作,目前在從事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
他曾多次提到,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材料是最基礎的,中國是一個材料大國,但是沒有一樣材料能過關,這是很遺憾的。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確實存在產業界和學界脫鉤的問題,王恩哥想要試試能不能找到一種方式,打通從學術研究到技術發展最后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追求財富不是唯一目的
目前,中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距離。王恩哥表示,中國科學家的聰明和勤奮沒有任何問題,科學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過去中國的底子太薄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相對比較晚,因此,我們需要時間來追趕。此外,基礎研究需要一種寬松自由的環境,需要對人的信任,工作總會一步一步出來的。
如今,社會大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王恩哥上大學的時候,報紙上宣傳的是陳景潤、楊樂、張廣厚、楊振寧、李政道以及兩彈一星科學家的事跡,如今,網絡上更多的是關于明星、網紅的報道,年輕人還會將科學家視為偶像嗎?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還能依靠年輕人嗎?
王恩哥表示,新一代年輕人經過了非常系統的訓練,他對年輕人充滿了信心!不過,他希望媒體能更多地宣傳科學家的事跡,多講講科學的意義,引導年輕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他希望年輕人懂得,追求財富不是唯一目的;他希望年輕人能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人一旦心平氣和,很多事情就自然了。
品匠心毛鋪,鑒中國和力。《毛鋪•和文化錄》第一季《中國和力》將與12位各自領域有卓越建樹的代表者與領軍人物一起,發現與挖掘中華璀璨的文化文明給現今生活帶來的影響與啟迪,呈現給觀眾們一場有驚嘆、有共鳴、有趣有料的思想盛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