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事件結果,卡羅拉質量安全到底有沒有保障?

2021-01-29 10:31:57

來源:壹點網

眾所周知,最近爆紅網絡的卡羅拉VS速騰對撞事件,將大眾汽車的安全質量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同時給了卡羅拉狠狠的一擊。那么它的質量真的如同網傳的那樣嗎?有很多人都有說法,大家來看看吧。

1

事情的經過并不復雜,在媒體自發的碰撞測試中,卡羅拉與速騰進行了雙車64公里/小時的正面50%偏置對撞。最終,在主持人的肉眼比較下,得出了“卡羅拉的形變大于速騰”的結論,由此引發了德系車安全性強于日系車的激烈討論。聽起來有些道理,但實際上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

負責任地說,僅憑14分27秒的節目視頻,遠遠不能證明誰更安全。因為最關鍵的一點,車體結構和假人的相關數據還并沒有公開。

汽車碰撞測試的核心,就是要考驗車輛發生事故時,能否保護艙內人員的安全。至于汽車本身還是否完整,能不能繼續使用都是次要話題。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奔馳才在20世紀70年代發明了“安全車身”,用車輛的潰縮空間作吸能區,將碰撞產生的能量最大程度“轉移”到車身上,從而代替人來“受力”。

?????—??‰??é?è…??????”a????????ˉ1??3a???????????°±?¥?????????????è?¤???

從這一出發點來看,卡羅拉和速騰都發揮了安全車身的作用,并且A柱也沒有嚴重的彎折,因此并不能膚淺地從車輛碰撞后形態來斷定兩者安全性能的強弱。

再者,兩款車型的造型輪廓,車身尺寸都存在著差別,碰撞時的受力點也是截然不同。速騰的車身尺寸要比卡羅拉長118mm,這意味著兩款車并不是在完全對等的條件下進行測試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按照同樣的方法,A車“撞贏”了B車,B車“撞贏”了C車,那是否意味著A車一定會“撞贏”C車?

答案顯然不一定,真相很有可能近似于“石頭剪刀布”的關系,因為造型和受力點的差異,導致各種車型的安全性能測試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碰撞測試需要“絕對客觀”

實事求是地說,截至目前,國內也僅有兩家碰撞機構受到廣泛認可,這其中一定是有道理的。因為碰撞測試需要把控的環節和條件太多,身處專業技術之外的人很難用絕對客觀的視角操作實驗。而實驗條件不統一,得出來的結果自然也沒了參考意義。

2

在C-IASI碰撞測試中,包括車內乘員、行人、車輛輔助等在內,卡羅拉均獲得G(優秀)成績,大眾速騰至今沒有C-IASI測試成績出爐,這就足以說明一定的問題。但不論如何,從理性角度看,我們都應該相信一個在“正式統考”中拿到優秀成績的學生,而不是主觀臆斷下,隨意信任一紙“非官方證書”。

在本次碰撞測試中,節目組并沒有對兩款車的配置進行細致對比。3萬元的售價差異只用“都標配頭部側氣囊側氣簾和膝部氣囊”作出解釋。看到這里,節目組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換句話說,媒體自發的碰撞測試本就容易引起爭議,為啥評價標準和測試流程不向專業碰撞機構靠攏?

同時,短短14分27秒的視頻也是漏洞百出。舉個簡單例子,視頻1分44秒和1分51秒分別對兩車版本作出字幕展示,但均為速騰,卡羅拉的版本信息哪里去了?在視頻發布之前,測試及拍攝團隊都沒有審核嗎?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在比較兩款車型時都難以找到正確的版本。

不得不說,這一話題的爆炸程度可謂空前。兩款均為國內最暢銷的轎車,通過自身優勢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其中豐田卡羅拉年度銷量為34.34萬輛,位居國內乘用轎車的第三名。大眾速騰全年銷量則為29.98萬輛,屬于大眾暢銷車型中其中一位,位居轎車領域第五名。強者之爭本來就看點十足,更不論與專業碰撞機構成績的“神反轉”。

網絡是一個很魔幻的世界,尤其是現在的瀑布流信息更容易“帶偏節奏”,而且不是當事人的我們,不要聽信片面之詞,這樣我們不能夠了解到完整的內容,會讓一些有心之人有機可圖,大家要客觀的看待問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