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健康報》報道維士數字飲食:“互聯網+”糖尿病管理服務,吃動平衡更精準

2021-01-25 16:20:00

來源:榕城網

《健康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的最具影響的全國性衛生行業報。堅持“立足行業、面向社會、服務大眾”的辦報方針,致力于提供最專業、最完善的醫療衛生政策,及時報道國內外醫藥衛生重大科技成果,傳播衛生保健的信息和知識,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面對中國日益龐大的糖尿病群體,近日,《健康報》用大篇幅刊登了深圳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賈黎靜團隊與維士數字飲食就糖尿病吃動平衡開展的相關合作,借助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技術,將糖尿病“精細化”管理從理論落實到實踐。

《健康報》報道維士數字飲食

以下內容整理自《健康報》

原題:《多路組團,讓吃動平衡更精確》

——————

每餐吃了什么?運動量是否合適?藥物服用是否正確?這一系列問題,對不少糖尿病患者來

說,可謂“困擾很大”。

在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分會的推動下,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院內分

泌科主任醫師賈黎靜團隊借助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技術,嘗試將這一整套“精細化”管理從理論變成實踐:內分泌專科醫生、營養師、運動師、心理咨詢師、糖尿病教育護士和共同照護師等“組團”為糖尿病患者制訂健康管理計劃,提供線下教育管理處方、線上咨詢指導、跟蹤管理等服務,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探索更有效、更易操作的慢病管理模式。

線上精準配餐,線下看病開藥

“做鼻腔手術前體檢,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現在餓了不敢吃,吃點東西血糖就飆升,不吃又怕低血糖暈倒。每天測 7 次血糖,10個手指頭都扎破了。每次給自己打胰島素都想哭,更不敢跟周圍人說。”張女士在賈黎靜的“名醫中心”診室里對記者說。

3 個月前,賈黎靜給張女士開出了首張藥物處方。“這 3 個月,每天我都要在手機App上打卡,上傳吃了多少食物,以及血糖、血壓的測量結果,還通過App跟賈主任、營養師、運動師、心理醫生咨詢。這段時間,我的體重從 65 千克下降到 59 千克,血糖很穩定,精神也好了很多。”張女士說。

賈黎靜一邊在數據平臺上查看張女士的血糖、血壓等指標,一邊告訴她,“你的血糖持續達標很久了,而且沒有波動,以后不用天天測了,一周一測就可以。藥物可以減,等下我給你

開新的處方。另外,你168厘米的身高,現在的體重很標準,不用再減重了。3個月以后再復診。”張女士高興地連聲道謝。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藥物控制血糖僅是康復路上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管住嘴、邁開腿,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轉變,科學應對風險事件。

從“名醫中心”診室出來后,張女士前往隔壁診室找運動師和營養師,咨詢新的運動和飲食計劃。“之前您鼻子剛做完手術,不能劇烈運動,所以我建議您多走路、練習八段錦。現在,您可以加強下肢訓練,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運動師張龍一邊說著,一邊演示“,屈膝半蹲,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一組45次,一日3組……”

“新開的藥要餐前吃,注意多喝水。看你最近加了獼猴桃,可以繼續保持現在的餐單。要注意幾個情況:餐后餓不餓,有沒有不舒服。另外,保持現在的體重就好。半月測一次體

重,如果有較快下降,比如一周下降1公斤~2公斤,就要在App上跟我們說……”照護師劉曉燕叮囑張女士。

“有醫生護士的幫助真的太安心了。”張女士打算再去心理咨詢師那里商量一下她未來的復工計劃。她告訴記者,為了治病,她此前選擇了辭職。

“一上午最多安排 14 位患者,每人看完全部門診需要 2 個小時左右,這樣才能保證充分交流。”賈黎靜對記者坦言,不少患者到一些醫院的內分泌門診,只要求醫生開藥,卻并沒有提供血糖、血壓等定期監測結果,“但在我們這里,患者必須提供這些數據,才能給開藥。”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年初,賈黎靜團隊還指導維士數字飲食團隊線下制定個體化營養處方,線上實現糖尿病患者的個性化數字配餐。平臺后端的維士自建中央廚房依據數據精準配比,生產可“組合”的數字營養餐。紅白綠三種顏色的小飯盒分別代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每個小飯盒上都清晰標明每一類營養素和熱量的數值,糖尿病患者依據醫生開具

的營養處方,在營養成分范圍內,根據自己口味和喜好,自由搭配每一餐。

線上數字化平臺,讓“吃動平衡”更精確

“糖尿病患者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并不是診療服務,而是生活方式管理。事實上,具體做法國內外的相關指南都有,但讓患者自己對照去做太難了,需要專業醫護協助。從我們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是不錯的。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接受管理的230多位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從 54.21%上升至 71.79%,遠高于國內平均數 30%。”賈黎靜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糖尿病教育管理分會給予她的團隊很多技術支持和信心。

▲深圳互聯網慢病管理高峰論壇

維士數字飲食成為“糖尿病吃動平衡科研課題”解決方案

“互聯網、數字化平臺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吃動平衡’的評估更精確。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心理情緒得到安撫,減少抑郁痛苦,進一步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郭曉蕙教授介紹,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開設的“互聯網+糖尿病”共同照護門診,多學科團隊也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患者教育管理及相關研究。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有助于患者規律用藥、規范監測血糖、合理膳食,培養并提高自我管理的行動力。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由于大型醫療機構就診受限,更多糖尿病患者通過線上開具藥物處方,進行持續管理,保持了較好的狀態。

“美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標準也強調利用線上方式強化糖尿病管理。在疾病管理過程中,不僅積極評估及監測反映疾病控制狀況的指標,更多關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予以個體化自我管理支持,這也將是未來慢病管理的有效模式。以患者的真正需求為核心的糖尿病教育管理與服務,最終都要體現在對患者生活管理的每一個細節,飲食和運動的平衡

是其中最難也最具價值的部分。深圳模式的探索,在照護門診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郭曉蕙特別強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