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貸:宜信一路走來就是要做正確且不容易的事情

2021-01-19 10:21:25

來源:中國晉商俱樂部

5月28日,宜信迎來了13歲生日。在宜信創始人、CEO唐寧看來,盡管走過了13載,但今天的宜信還是一個13歲的創業企業,而宜信一路走來,就是要做正確且不容易的事情。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宜信旗下的金融服務科技平臺——宜人貸。從2012年創建以來,宜人貸也走過了7載,經歷了國內互聯網金融產業快速成長、監管趨嚴、行業動蕩、轉型蛻變的發展歷程。

宜人貸作為首批代表,正在實時對接百行征信,向后者系統全面、準確、及時地報送共享征信信息。而百行征信則對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向接入機構提供更完善的信用信息查詢及相關增值服務。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每一次變革,對我們而言,既是新的發展機遇,又是全新的考驗。”一位宜人貸高層直言,作為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發展的見證者與親歷者,宜人貸一路走來遇到了諸多誘惑,但唯一不變的,是宜人貸秉承合規運營、科技驅動業務創新成長的決心——前者是確保業務可持續平穩發展的基石,后者是促進業務更上一層樓的最大驅動力。

“未來,我們還會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他直言。2007年,格萊珉銀行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讓全世界看到普惠金融的巨大發展潛力與社會價值。

受此激勵,以P2P平臺為代表的一大批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相繼面世,開啟了中國普惠金融征途。

在這個趨勢下,宜人貸應運而生。當時宜信對普惠金融有著三步走的規劃,從小額信用借款入手幫助借款人建立信用記錄,到理財保險、支付等各種金融服務的融入,進而幫助未能享受傳統金融服務的人群培養自己的財務規劃與財富管理能力,讓他們充分借助普惠金融提升生活品質與拓寬業務發展空間。

“事實上,宜信對普惠金融的規劃,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但在國內普惠金融發展初期,整個行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打造適合中國國情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通過風險精準定價擴大普惠金融受益人群,讓更多得不到傳統金融服務的人群得到金融服務。”

這背后,是中國信用問題阻礙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步伐,一方面是國內征信體系不夠完善,個人信用數據缺失,導致數億人沒有征信記錄,另一方面是當時中國法制體系尚未健全,欺詐成本偏低容易誘發個人信用風險。

因此,盡早建立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儼然成為當時普惠金融能否在中國覆蓋更多人群,得以迅猛發展的最大掣肘。

2013年,宜人貸便在業界做了一件“大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推出基于手機端,從借款申請、審批、資金到賬、還款全流程的APP,引導國內普惠金融產業邁入“數字化時代”。

在2012年宜人貸面世期間,這個APP應用是他們內部孵化的一個創新小項目。這背后,是宜人貸管理運營團隊洞察到基于移動端的普惠金融服務具備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用更多精準營銷方式觸及借款人群體,二是移動APP能幫助我們了解借款人很多行為,大幅提升風控效率。

宜人貸的這項創新,無疑對互金行業“數字化”變革產生不小的啟發——繼宜人貸后,越來越多平臺紛紛跟進研發基于移動端的普惠金融服務全流程,將國內普惠金融的“數字化進程”推向新高度。

具體而言,這些平臺引入大量最新科技,挖掘借款人全方面數據信息并建立關聯,讓更多借款人擁有建立信用與獲得信用借款資金的機會,解決信用問題對國內普惠金融發展的掣肘。與此同時,AI身份識別、智能服務、安全防護、大數據風控、KYC等最新科技在移動端得到廣泛應用,也直接幫助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大幅提升產品創設與管理能力,為眾多借款人與出借人提供更安全、便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這些最新科技之所以能在國內普惠金融數字化變革進程發揮巨大的協同效應,還離不開海量數據的積累——比如宜信10余年的個人借款咨詢服務領域數據積累,幫助宜人貸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科技優勢,構建一整套強大的風控模型,實現最快幾分鐘審批、30分鐘極速資金到賬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既不影響借款人消費過程的體驗,還能滿足借款人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

數據與科技的雙輪驅動,推動國內普惠金融發展很快從“數字化”進入“共享化”階段,即通過不同平臺在數據、風控、場景方面的共享,推動普惠金融從普到惠發展,即最大限度提高用戶獲得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盡可能降低用戶獲取普惠金融的各類成本。

作為行業頭部平臺,宜人貸在普惠金融共享化時代同樣“身先士卒”——作為首批加入中國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互金平臺,宜人貸從2016年10月至今,每個月都會向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報借款人征信數據,包括用戶身份信息、借款額度、是否逾期等,且相關數據每月更新,如今累積上報數百萬條個人信用記錄,為行業完善個人征信體系提升風控能力做出很大的貢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