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提示:“反催收”存風險

2020-11-17 09:23:39

來源:千龍網

今年以來,宏觀環境承壓使部分個人收入減少??紤]到疫情沖擊,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要在信貸政策上予以適當傾斜,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后還款期限。

然而,部分借款人卻心存僥幸,曲解政策讓利,欲借疫情之機妄圖以不法手段達到躲避債務的目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從中窺見牟利商機:利用委托代理或中介身份打著“個人債務重組”的旗號,以“逾期減免、征信修復”為賣點拉攏忽悠借款人,實際上是利用疫情政策申請延期的各種“教程”,有組織、有計劃地實行反催收行騙活動。

經過調查發現,反催收中介的“打擦邊球”行為非但不會幫助借款人達到“減免債務”的目的,還涉嫌非法經營。而借款人也面臨遭受重大經濟損失、被列入失信名單、數據隱私泄露的風險。業內專家人士呼吁,借款人需正視反催收誘惑,通過合法途徑保護自己的金融消費權益,切勿因小失大,最后令自己陷入“人財兩空”的境地。

委托代理不可信,借款人協商不成反踩坑

近日,記者走訪了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某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務負責人向記者披露了一個真實案例。

今年4月份,該消金公司消保部門收到一則“暴力催收類”的投訴。然而核查發現,客戶李某在該公司并沒有任何逾期記錄,根本不可能存在催收行為。隨后客服人員在與李某的溝通中發現,李某對投訴細節一問三不知,背后是一位劉姓委托人在代理投訴。

“劉某之前已先后代理公司5位客戶的投訴,投訴操作方式和投訴點完全一致,只要有催收就投訴,統一投訴暴力催收。”上述消金公司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以上述委托代理處置債務為例。記者了解到,不法分子通過各大社群、論壇及電商平臺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慫恿身陷債務糾紛的借款人向監管部門、銀行投訴,并謊稱自己具備“代理處置債務”資格,可幫助借款人處置與借款機構的債務,進而獲取借款人的身份證、銀行卡賬戶等信息,并收取高額傭金。

竟然敢公然叫賣“反催收服務”,這類反催收中介組織到底是依托何種類型的社會組織運營,又是否取得相關的金融中介牌照?

有律師人士向記者指出,劉某所在組織既不屬于行政部門,也不是律師事務所,只是以工作室名義專門處理這種借款糾紛的案子,它們多為不具備合法營業資質的灰色組織,而通過“反催收”從中牟利,已涉及非法經營。

此外,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表示,“反催收”公司并沒有相關牌照,屬于非法經營,同時運作過程中往往通過威脅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等經濟組織獲利,容易涉非法占有或敲詐勒索。

對于“委托代理”等反催收中介產生的危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第一,代理人借機收取了高額傭金,比例通常高達其未還款金額的10%至20%;第二,該代理行為往往采取“拖延償還欠款”的方式進行,進而導致借款人需要承擔逾期滯納金及罰息;第三,對借款人的個人征信記錄產生信用污點。

此外,誤信反催收中介容易造成數據泄露,“比起損失的手續費,我們更擔心隱私信息的泄露。”某位曾“中招”的逾期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

上述逾期人士進一步告訴記者,反催收中介會以簽訂所謂的“代理投訴服務協議”為名,要求借款人提供多項隱私信息,具體到身份證正反面照片、銀行名稱、卡號、辦卡方式、查詢密碼、額度、目前未還金額、預留手機號碼、聯系人姓名電話、聯系人關系、賬單日、還款日等隱私信息。所涉及隱私信息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令人咋舌,一旦被非法利用,對借款人造成的危害幾乎不可想象。

“部分反催收中介除'代理委托'外,還從事信用卡套現、小額貸款業務,他們出賣借款人個人信息,利用信息騙貸,一步步誘導借款人跌入“套路貸”的陷阱,最后借款人甚至無法自行中止業務。”一名長期臥底在反催收群的委外催收公司人員向記者透露。

“黑產”覆滅:借款人切勿存僥幸心理

面對甚囂塵上的反催收中介,監管部門和公檢法部門也早已開展對此類“黑產”的聯合圍剿。

2020年7月,通過警銀合作,河北石家莊成功打擊一起反催收聯盟。報道稱,今年5月以來,某行石家莊分行在組織催收工單業務復盤過程中,發現多起借款人工單存在共性問題——數名欠款人均要求該分行與北京四海凱旋債務調解中心(簡稱“北京四海”)聯系處理借款人債務。該分行通過借款人的數據分析以及對北京四海運營模式的摸排,發現北京四海以協助借款人反催收達到非法獲利目的。

該分行遂將線索提供給當地公安,配合公安偵破取證。最終于7月份一舉打掉北京四海位于石家莊開元大廈的分公司窩點,抓獲犯罪嫌疑人數名,查獲近萬名借款人資料,且涉及多家銀行。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北京四海”被端之前,該公司號稱“中國首家債務調解中心”,對外打著“為負債人進行債務梳理、還款計劃制定及與債權人協商還款服務”的旗號,還美其名曰“維護負債人合法權益,抵制不合法催收行為”。如今看來,包裝得再“高大上”,再嘩眾取寵,只要觸碰到法律的紅線,最終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法律的制裁。

無獨有偶,3月20日,人民銀行上??偛啃寂c申城警銀攜手破獲職業人犯罪團伙,成功破獲一起“職業投訴人犯罪團伙”案件。案件中涉及的“退款工作室”通過到相關支付機構辦公場所聚眾、拉橫幅、喊口號,及向人民銀行投訴、舉報、信訪等方式,要求支付機構賠付資金損失。最終,12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相比反催收中介“教唆逾期”是出于非法牟利,借款人的逾期還款行為更多是受限于一時“囊中羞澀”,心存僥幸心理。在確實存在還款壓力的情況下,借款人應訴之合法途徑,嘗試與金融機構溝通說明當前狀況,并出示真實的證明材料,積極協商還款事宜,絕不能輕信反催收中介的煽動,最后令自己陷入“人財兩空”的境地。

其實早在2019年9月2日,廣東銀保監局就發布風險提示指出,代理“處置債務”、“延期還款”、“減免逾期息費”等違規騙局和行為,本身對債務清償并無作用,反而存在很大的風險,有可能給債務人造成進一步的民事違約。

此外,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表示,目前“一行兩會”和地方金融局都有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機構,面對信用卡或借貸平臺糾紛,借款人可以向其投訴尋求幫助,或咨詢律師起訴,沒必要去成立或加入所謂的“反催收”組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