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10:11:23
來源:大眾新聞網
———紀念老紅軍侯敏同志誕辰一百周年
侯敏(1920—2008),曾用名侯正芳,開國大校楊家華之妻,四川省旺蒼縣白水鄉人。1920年5月出生,1933年6月參加紅軍,歷任戰士、宣傳員、班長、護士、軍醫、師衛生所所長。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1982年離休,享受正師職待遇;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8年1月10日逝于福州,享年88歲。
最小的紅軍女戰士
1933年4月16日,恰逢白水趕集,年僅13歲的侯敏去集市換鹽巴,發現幾個剪著齊耳短發、打著綁腿的女紅軍正在動員人們參加紅軍。
“鄉親們,紅軍是咱們窮人自己的隊伍,是帶領窮人翻身做主的革命軍隊”。窮苦出身的侯敏被紅軍的話打動了,她鼓起勇氣問:“女人也能當兵嗎?”
女紅軍說:“當然行啦!我們不是姐妹嗎?”侯敏怯生生地問:“你們能不能收下我呀?”女紅軍打量了侯敏一眼,問:“你幾歲啦?”當時剛滿13歲的侯敏一下子給自己“長”了兩歲,高聲回答:“15啦!”
那位紅軍又說:“當紅軍可是要走路的喲,你走得動嗎?”侯敏挺起胸膛回答:“走路怕什么?別說走路,干什么我都行!”
就這樣,侯敏成了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的一名戰士,成了所在部隊年紀最小的女兵。
2006年8月8日,《福州日報》整版刊登了侯敏老人光輝的革命事跡。
三過草地、兩翻雪山
由于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危害,從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的一年之中,侯敏隨紅四方面軍來回過了三次草地。
侯敏回憶說,過草地時,準備的青稞麥炒面,需要用水煮著吃,沒有水,干吃很難受,且口渴難熬。一下雨,青稞麥被淋濕了,就成了疙瘩,再用開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經餓。沒有吃的怎么辦?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饑。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還有馬鞍子,煮著吃。許多同志在戰場上沒有倒下去,卻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越來越多,后邊的人無須向導,順著尸體,就可以準確地找到行軍路線。
1936年,張國燾執行南進計劃,曾命令紅四方面軍二次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侯敏晚年對雪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冷”。她說,夾金山海拔有4000多米,山上天氣變化莫測,剛才是太陽當空照,轉眼就變成風雪交加。越往上爬越冷,且山高缺氧,經常憋得人透不過氣來。她親眼看到,不少體弱的戰士在雪山上停下來休息,卻很快被凍僵。
侯敏穿著單衣,凍得渾身哆嗦,雙腳被冰碴劃得鮮血直流,她一手撐木棍,一手拉著前面戰友的衣襟往上爬。晚上,大家在稍微避風的山崖下宿營,互相抱著取暖。第二天早上,部隊要出發了,侯敏看見一床被單下還躺著幾個人,便喊他們起來,可揭開被單一看,他們已全部停止了呼吸。
三過草地、兩翻雪山,使紅軍損失慘重,侯敏所在班從11人減少到5人。
光榮負傷致殘
1938年,經人介紹,侯敏認識了在平型關戰役中負傷住院的楊家華。楊家華傷愈后,兩人結為革命伴侶。新婚第二天,楊家華即奔赴前線。
兩人婚后第一次重逢是在山東萊蕪的王莊車站,當時八路軍和日軍正在車站激戰。正是在這次戰斗中,敵人的子彈打中了侯敏的左腳踝,骨頭都露出來了,鮮血直流。因為當時侯敏懷有5個月身孕,不能背,楊家華就抱著妻子走了很長一段路,才找到了部隊。這次受傷使她落下殘疾,一只腳往外撇得歷害,直到1961年到上海做手術后,才矯正過來。50年代部隊評殘時,侯敏的腿部殘疾應該評為二等乙級,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她主動向組織提出降為三等乙級。
今年是侯敏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她既偉大又平凡,偉大獻給了黨、國家、軍隊,平凡留給了家庭。讓我們深切緬懷她對工作、家庭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緬懷她堅毅質樸、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緬懷她在艱難困苦中始終堅定如一跟黨走的信念,所有這些值得我們年輕一輩牢記并繼承發揚。侯敏同志平凡中方顯偉大,真正的巾幗不讓須眉!
2006年,經徐海東大將的女兒徐文惠同志為主,運籌、協調中國集郵總公司,先后向全世界發行了《巾幗英雄——長征女紅軍》大型紀念郵冊二部,侯敏老人的光輝形象被制成珍貴郵票,收入該郵冊之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