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糧倉”去年銷售收入表現各異 華為再次重申不會造車

2023-04-12 11:31:49

來源:證券日報

華為主營業務“三大糧倉”銷售收入的變化,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2022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840億元,同比增加0.9%;企業業務收入為1332億元,同比增長30%;消費者終端業務收入2145億元,同比下降11.9%。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 李雯珊

3月31日,華為舉行2022年年度報告發布會。年報顯示,公司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423億元,同比增長0.9%;凈利潤為356億元,同比下降68.7%;經營活動現金流為178億元,同比下降70.2%;凈現金為1763億元,同比下降26.9%。

同時,華為去年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總收入的25.1%,為歷史最高點,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回顧2022年,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繼續影響著公司經營。身處暴風雨中,我們在繼續奔跑,努力保障業務連續,確保對客戶的支持與服務;也努力多打糧食,使自己既能生存下來,也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發布會上表示。

企業業務收入占比提升

前不久,華為董事會舉行了換屆選舉,新一屆董事會共有17名成員,較上一屆增加4名;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將于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擔任華為輪值董事長。

孟晚舟表示,總體而言華為2022年財務指標符合預期,但是經營面臨較大的壓力;主要原因是整體的經營利潤在下滑,研發投入在加大。

華為主營業務“三大糧倉”銷售收入的變化,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2022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840億元,同比增加0.9%;企業業務收入為1332億元,同比增長30%;消費者終端業務收入2145億元,同比下降11.9%。

數據顯示,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收入分別占總銷售收入的44.2%、33.4%、20.7%。對比來看,運營商業務占比持平;消費者業務占比下降4.8個百分點;企業業務占比提升4.6個百分點,成為華為增長最快的“糧倉”。

運營商業務一向被華為定義為“基礎糧倉”,徐直軍表示,ICT(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業務保持穩定增長,數字能源和華為云業務快速增長,智能汽車部件競爭力和用戶體驗提升,終端業務下行趨勢放緩。

一位長期研究華為的招商證券相關人士認為,“中國數字化轉型升級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華為的‘三大糧倉’中,運營商業務增長放緩,消費者業務下降,企業業務雖為目前規模最小的“糧倉”,但在軍團與華為云的配合下,未來極有可能是華為的藍海業務。”

為抓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藍海機會,近期,華為發布中小企業業務新戰略。據悉,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華為企業業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在2020年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

2022年,華為的資產負債率降低到58.9%。 孟晚舟表示,充裕的現金流是華為未來高投入的保證,華為將把費用投入于系統架構優化、軟件性能提升和基礎理論探索等方面。

再次強調不造車

當天,華為再次發布關于汽車業務決策的公告。公告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署名發出,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除此之外,文件還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2022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為21億元。針對華為造車的傳聞,徐直軍在發布會現場表示,“華為早上確實通過了相關汽車業務的決策。華為的戰略沒有變,我們不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至于五年的限期,這是公司規定的最長文件期限,時間到了我們會再延期,華為的品牌不會被隨意濫用。”

“我們這次文件也對品牌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嚴禁華為品牌放在汽車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我們會對旗艦店和銷售店、銷售物料進行整頓。”徐直軍說。

日前,廣汽埃安的AH8項目與華為從聯合開發變為供應商的合作模式。對此,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出于靈活性與先進性的追求,改變了與華為的合作模式,不過華為仍然是公司重要的戰略伙伴。

此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曾表示,“華為沒有做整車的能力,而且車廠已經有這個能力,為什么我們要再去重復建造工廠,自己造車?實質上,中國有不少汽車工廠產能是閑置的,我們要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車廠掙大錢,華為掙小錢。”

余承東表示,華為擅長研究與質量體驗,不會造華為品牌的汽車,但是會打造華為的汽車生態。

徐直軍表示,2023年華為將通過開創增長機會,以數字化賦能各行業,預計能夠參與競爭的市場規模達到萬億美元;同時通過優化產業組合,提升發展韌性,構筑差異化優勢,確保高質量的業務連續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