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4 09:37:3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視角出發,應用國家創新系統觀和整合式創新理論,深入系統地認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內涵、突出特征和分類;明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理論基礎、戰略邏輯與主要路徑,從而持續優化頂層設計、推進以原始性創新為代表的全面整合式創新,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
當前,我國正處于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需要從理論和戰略層面,理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和使命擔當下,如何進一步分類型和針對性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何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從理論邏輯、發展戰略邏輯和國際競爭邏輯來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指國家為了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前沿技術進步、顛覆性技術突破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理論和實踐瓶頸問題,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長遠、長期、長效,培育和打造的具有高水平基礎研究能力、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創新發展牽引能力、國際科技競爭能力和話語權,能夠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的創新主體和載體。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科技強國建設的“定海神針”,更是國家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模式改革創新的先行者。顯著區別于傳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使命、任務、組織、能力、領域和成效等方面有著全新的內涵和特征。具有六個方面的突出特征:
使命定位高,自覺承擔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和戰略任務;戰略責任重,致力于從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解決事關國家科技安全、產業安全和國家發展、國計民生等根本性和重大問題;組織模式新,以國家重大使命和戰略任務為牽引,有組織地推進科研;能力組合強,在多個方面代表國家水平,具有不可替代性;技術領域準,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以及未來產業技術等技術領域;創新成效實,與傳統“追趕”模式下的評價標準不同,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有力和有效地持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和產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要分為支柱型和載體型兩種。支柱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要由具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內涵與核心特征的創新主體構成,代表性的有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載體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雖然并非法人實體或創新主體,但是作為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為支柱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供包容創新的環境、協同創新的橋梁與開放共創的生態支撐,代表性的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技術創新中心。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
在世界科技競爭日益白熾化時代,全球范圍內國家、產業和企業博弈不再是單一維度的競爭,而是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的競合。要從以往過度依賴國際技術轉移和“以市場換技術”為主的思路,轉型到以底線思維驅動的自立自強為底色、制度型高質量開放合作為支撐。一方面要防止過度開放和對外依賴而弱化核心能力、加劇國家科技安全與經濟安全風險,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度強調自主而錯失對全球創新資源和網絡的積極謀劃、融入與構建新型開放創新生態的機遇,統籌整合安全與發展、自主與開放。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牛鼻子”。新發展格局下,要以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和整體性的系統觀,應用整合式創新等扎根中國實踐、符合中國歷史、國情和科技強國競爭趨勢的創新理論,建設由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引的中國特色新型國家創新體系。
戰略邏輯上,需要放眼全球,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核心抓手和牽引,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盡快強力打破對傳統科技創新路徑的依賴,加快國家、產業和企業創新戰略的轉型,從模仿跟隨到引領,從引進模仿升級至集成、原創和整合。更根本的是從“需求引致的科技創新路徑”為主,補弱增強,向“以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供給路徑為主,以需求引致的路徑為輔的新型雙引擎整合式創新強國路徑”加速轉型,建設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整合式國家創新體系。
戰略重點是要在強化以企業為核心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科技領軍企業創新牽頭和主導地位。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以創新型央企和國企為主力軍、創新型民營企業為生力軍,打造促進重大原始性創新和產業核心技術、未來技術持續突破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此外,要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區域載體,加速匯聚創新要素資源和完善產業鏈創新鏈,形成區域創新共同體,持續催生重大原始性創新、高質量科技供給和經濟發展引領力。
全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從公共治理邏輯、發展邏輯和實踐邏輯出發,針對不同類型的機構特點,可以從三個各有側重但各有交互的主要路徑出發,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創和重組
提高國家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增量改革,通過新創一批國家實驗室和重點領域的央企,打造國家戰略核心科技力量。新創的國家實驗室體現三個優勢。一是資源優勢,建設先進大型科研設施及科研裝置,著力建設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實驗室,做到規模適當、學科交叉。二是任務優勢,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做出戰略性、前沿性和關鍵性重大基礎創新研究成果。三是集成優勢,吸引匯聚大量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和訪問學者,促進實驗室的協同和集成創新。
賦能和提升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建設新型國家創新體系,既需要用好增量,更需要盤活存量。國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最大存量和“基本盤”。強化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具體途徑可概括為“三給三強”。
一是給使命、強職能。國家科研機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著眼產業鏈,打通和布局創新鏈,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造就高端科技創新人才,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高等學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構問題與需求雙驅動的新型產學研體系。
二是給政策、強動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先需要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自立自強,真正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首先是落實機構法人自主權。其次是落實內部管理自主權。賦予院所高校在科研人員招聘、評價、選拔、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簡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革人事管理、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方式。再次是落實創新活動自主權。要從國家創新體系全局出發,充分調動單位和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增強創新動力、活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三是給資源、強效能。基礎研究是國家知識創新水平的根本體現。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目前,世界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投入在全社會研發經費配置中的比例普遍穩定在15%~25%。要加大對研究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投入,大力支持使命導向、有組織的科研和面向前沿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團隊,提供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鏈整體效能,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
迭代和躍遷
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關鍵是打造和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和確立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創新主導作用。
一方面,要在組織迭代中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企業具有組織平臺、應變靈活的優勢。要建立有效機制,實行企業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有效發揮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答題者”優勢。以企業牽頭,尤其是創新型央企和龍頭企業牽頭,構建行業內和行業間技術產業聯盟,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在技術躍遷中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導性、平臺性和牽引性作用。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鼓勵資源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進一步加大企業基礎研究支出的所得稅加計扣除比例;對科技領軍企業建立基礎研究基金,或資助大學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的投入,應視為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支出,享受研究開發經費加計扣除所得稅政策。應將產學研合作、參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納入科技領軍企業,尤其是創新型央企和國企的評價內容,從制度和政策體系設計上激活和持續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履行科技自立自強使命的活力和成效。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
尹西明 陳勁 賈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