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1:16:27
來源:互聯網
引言
加強科技組織平臺建設,整合科研資源和力量,形成拳頭,提高創新效率,這是遼寧增強“第一動力”的重要路徑。
作為“新中國工業搖籃”,遼寧在創新上有厚實的家底,不缺資源、不缺要素、不缺基因。需要強化的,恰恰是創新效率。
讓科教大省成為創新強省,關鍵在于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牽動全局的“牛鼻子”。只要堅定不移地走創新路,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和“產學研金介”深度融合的市場連接機制,形成政府圍著企業轉、企業圍著市場轉、創新圍著需求轉的良性循環,遼寧便能實現于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
遼寧,科技資源優勢明顯。擁有高校11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中科院駐遼院所6所,兩院院士56人,研發實力全國居前。
如何把創新的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遼寧面臨的重要課題??s短科研實力與現實生產力間的距離,提升整體創新驅動內生動力和創新效率,是重要路徑。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遼寧的科技企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與南方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差距。在省科技廳規劃與平臺處處長臧寶嶺看來,這亟待政府加強支持引導,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企業自主創新,不是自己創新。”走過8年創業路的遼寧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德喜感慨道,“唯有集聚創新要素,才能開辟創新大道?!?/p>
企業的“難點”,正是遼寧要著手解決的“要點”。今年3月初,遼寧公布了首批200個典型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和100項“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榜單。
“資源向企業傾斜,合作讓企業牽頭?!笔】萍紡d廳長王力威表示,科技廳當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構建由大中小企業為“盟主”,高校、科研單位、用戶、金融公司、中介機構深度參與的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合力攻堅的同時,涵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遼寧將出臺具體指導意見,引導產學研聯盟建立健全內在激勵機制,明確配套政策。支持由“盟主企業”牽頭提出重大創新需求“榜單”,由省科技廳和企業共同“張榜”,吸引國內外科技工作者“揭榜掛帥”,并在“建盟”“發榜”“選帥”“兌榜”等關鍵環節給予政策支持。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梁穎達表示,作為東北振興的“領頭羊”,遼寧在創新上既有潛力,又有機遇,“其中,科學的頂層設計和高效的資源配置尤為重要?!?/p>
立足融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把創新擺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搭平臺、聚要素,抓緊布局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打造遼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筑區域創新“高地”。
遼寧高校多,但國家級頂尖創新平臺少,特別是大科學裝置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亟待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坦言,在科技創新上,要學會打“團體賽”,采取一些非常舉措匯聚全國創新資源,留住高精尖人才?!氨热缭谛乱惠唶抑攸c實驗室重組中,搶早布局,以‘大平臺’為抓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大平臺”有多重要?“就像‘梧桐樹’,能引得‘鳳凰’來。”馮夏庭說。
“十四五”期間,遼寧將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0個,省級各類平臺500個。王力威表示,今年圍繞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和構建產學研聯盟,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建東北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精細化工3個研究中心建設,打造貫通產業鏈上下游、連接創新鏈各環節的平臺體系。
“產業鏈貫通,平臺割裂也不行。”馮夏庭強調,“卡脖子”技術往往關涉多個學科,不是一個創新平臺能解決的,需要形成大小平臺融通、大小科企聯合攻關的有效機制。
創新“硬”實力還需要政策機制等“軟”實力賦能。
為激發創新主體創新活力,遼寧聚焦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政策瓶頸,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創新環境。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即將出臺,新條例將突出遼寧特色,力求務實管用,明確加大剛性投入、建立容錯試錯機制等要點。
“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制定出臺系列新政,以不斷的制度創新,解決技術創新中的新矛盾、新問題?!痹谕趿ν磥?,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法治環境十分重要,遼寧正努力深化改革,發揮法治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動科技創新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制度給力,創新才有動力。”梁穎達認為,遼寧創新最重要的是解決“動力源”與“活力源”問題,動力靠供給,活力在培育。
科技企業對創新的需求最迫切,也最積極,但受設備、資金、人才等條件限制,一些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政府做服務、給補貼、引人才,才能讓它們“活起來”“強起來”。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副主任王國輝認為,有足夠數量的科技企業,方能形成“萬馬奔騰”的創新局面。
“育科技‘新苗’,得拿出‘封山育林’的精神。”臧寶嶺說,科技企業培育需全生命周期。初創期,“保姆式”服務;成長期,特殊關照;茁壯了,搭平臺,給政策,真正做到圍著轉。
王力威透露,遼寧正實施科技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年內將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發展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500家。在全省高新區集聚科技型企業等重點科技資源,打造東北創新策源地。創新“高地”一旦成形,資源“洼地”也將隨之產生。
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創新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為引來人才這個流動的創新源頭活水,圍繞服務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遼寧優化升級“興遼英才計劃”,實施“項目+團隊”的“帶土移植”工程。
4月末,首屆“科洽會”在沈陽召開。會上,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遼寧向全國發布了73項“揭榜掛帥”科技攻關榜單,24個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既展示了遼寧豐富的應用場景,又達到了招才引智的目的。“這些項目,都是企業報上來的。我們就是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廣招全國領軍人才帶團隊、帶技術、帶項目來遼寧?!蓖趿ν硎?,走創新路,最主要的就是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只要各類企業茁壯成長,遼寧就會動力澎湃、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