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0:31:19
來源:互聯網
大連持續增殖放流豐盈“藍色糧倉”
“十三五”期間水產品增產18.2萬噸,漁民增收近20億元
大連市一年一度的增殖放流活動于6月6日拉開帷幕,30.8億尾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許氏平鲉等重要經濟物種陸續投放入海。這是大連市連續第13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對于近岸漁業資源養護、實現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連市海岸線長達2211公里,海域面積達2.9萬平方公里,海洋動植物原本種類繁多、數量豐富。但據大連市農業農村局調查顯示,21世紀初,由于海洋環境污染、過度捕撈、圍海養殖以及填海造地等原因,近海漁業資源處于嚴重衰退狀態。作為大連市近海的重要漁業資源,中國對蝦幾乎絕跡,三疣梭子蟹等傳統經濟物種難見魚汛。
增殖放流是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更是養護生態、推動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大連市自2009年以來,立足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把水生生物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大連市制定增殖放流規劃,落實各級財政資金,明確增殖放流規模,全力打造“藍色糧倉”。大連因地制宜,科學選定本地需修復、適宜黃渤海海域生長的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許氏平鲉等作為放流主品種。全市投入增殖放流資金2億余元,累計放流各類苗種150億尾以上,放流規模穩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
為確保高質量完成每年的放流任務,大連市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舉措,對放流苗種的親本選擇、苗種繁育、入海驗收、回捕調查等技術環節提出具體規范要求。通過近幾年的試驗探索,大連市創新推出委托第三方技術單位從最初的親本購置到海上放流進行全過程監督的管理方式,保證各項工作嚴格按要求開展。
多年來,大連市一直聘請科研、技術單位進行增殖放流成效跟蹤調查。通過樣本船回捕統計、生物學測定和生長分析等手段,對放流結果進行評估。調查顯示,增殖放流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三五”期間,通過增殖放流,水產品產量增加18.2萬噸,捕撈漁民增加收入近20億元,投入產出比達1︰10以上。增殖放流也帶動了大連市水產品加工業、販售業的繁榮,在船用燃油、網具等方面拉動了內需,擴大了漁民就業。此外,增殖放流還豐富了百姓餐桌、平抑了海產品價格,廣大市民從每年的放流活動中了解了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工作的重要性,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主動性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