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多個部門釋放民生好消息

2021-05-28 10:46:36

來源:互聯網

    沈陽多個部門釋放民生好消息

    121個老舊小區改造9月末竣工

    超前謀劃沈陽-大連-煙臺戰略性高速走廊

    沈陽市皇姑區對城區精細化管理。資料片

    高考考點的教職員工全部接種新冠疫苗;

    城市低保標準從715元/月提高到740元/月;

    9月末列入今年改造計劃的12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竣工;

    超前謀劃沈陽-大連-煙臺戰略性高速走廊;未來三年沈陽將實現新就業50萬人以上……

    昨日,沈陽市政府召開“共慶百年華誕奮力開創新局”系列新聞發布會,教育、民政、人社、房產、交通、衛健等領域均有利好消息傳出。

    教育

    高考考點教職員工本月底前全部接種新冠疫苗

    沈陽市教育局局長閆鳳霞介紹,目前距離高考還有10天,沈陽將有30783名考生參加考試,全市設置了13個考區,55個常規考點,1058個常規考場,還設置13個備用隔離考點、165個備用隔離考場。

    在做好各項考務安全的基礎上,專門制定了組考防疫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在每個考點建立衛生防疫組,由1名負責防疫的副主考、1名防疫工作人員和1名醫務人員組成。從5月24日起,對所有考生及考務人員進行每日體溫測量和健康狀況監測。考務人員在考前3天內有發熱癥狀的,將立即進行調換;考生有發熱的,經衛健、疾控等部門綜合研判后,將采取啟用備用隔離考場等方式合理安排。各考點的教職員工將在本月底前全部接種新冠疫苗。

    實行“史上最嚴擇校令”和最貼心“彈性離校”

    沈陽推行“史上最嚴擇校令”,嚴格落實單校劃片招生、就近免試入學、陽光分班等入學政策,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統一實行電腦隨機派位錄取,實現了零擇校、零借讀。

    在全省率先實行“彈性離校”,每年投入1.4億元,為學生提供普惠性課后服務。

    針對學生負擔重問題,在全省率先出臺“減負提質20條”,全面實行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建立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五項管理制度,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做到校內、校外負擔一起減。

    針對學生健康問題,實施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工程,學校食堂科學膳食配餐,大力開展陽光體育,“小眼鏡”“小胖墩”比例持續下降。

    民政

    100%城市社區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基本覆蓋

    沈陽市民政局局長于久元介紹,沈陽于2019年頒布實施了《沈陽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積極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52家,社會化養老床位4.87萬張,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65個,社區養老服務站902個,100%城市社區和63%以上的農村社區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基本覆蓋。

    人社

    三年內實現新就業50萬人以上

    沈陽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霞介紹,就業是民生的頭等大事,沈陽在吸取借鑒杭州、西安、鄭州、重慶、成都等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2021-2023年就業工作進行了謀劃設計,提出了《沈陽市促進“強鏈”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具體目標是:利用三年時間,實現“54321”,即:新就業50萬人以上,吸引高校畢業生40萬人以上,創業產生市場主體30萬個以上,高技能人才達到20萬人以上,農村穩定就業1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3.7%以內。實現3萬就業困難人員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房產

    12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9月末竣工

    沈陽市房產局局長陳杰介紹,2021年,沈陽市老舊小區改造將重點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即:拆除違章建筑;實施“上改下”線纜管線入地改造、建筑屋面防水和節能改造、各類地下管線改造、道路改造、綠地改造;增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服務用房、增加休閑座椅等“城市家具”和城市書屋生活娛樂設施、增加消防和監控等安全設施。目前已有23個項目開工,有92個項目5月下旬陸續進場,到9月末,列入今年改造計劃的121個項目將全部竣工。

    衛健

    智慧醫院建設居全國前列

    沈陽市衛健委黨組書記劉占福介紹,沈陽的智慧醫院建設走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在全國率先制定《智慧醫院建設評審標準》,委屬醫院全部實現手機APP等多路徑預約掛號。在和平區、鐵西區開展“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建設。

    “十三五”期間人均壽命延長近1歲

    “十三五”期間,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升,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9.87歲提高至80.85歲。全市醫養結合、安寧療護國家級雙試點城市建設全國領先,在全國率先開展醫養結合標準化建設,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全部開設老年病科或老年病門診。建設37家醫養結合機構、2720張醫養結合床位,以及13個安寧療護機構、180張安寧療護床位,年服務老人1萬余人次,醫養結合“沈陽模式”被國家衛健委作為典型經驗予以推廣。

    完成婦女“兩癌”免費檢查43.4萬人次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持續鞏固“母嬰安全五項制度”。開展新生兒疾病免費檢查5.5萬人次,完成婦女“兩癌”免費檢查43.4萬人次。和平區、渾南區、大東區獲評國家級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區。深入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政策,實現聯系人制度、就醫綠色通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個全覆蓋。

    交通

    打造國家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沈陽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楊廷威介紹,“十四五”期間,沈陽將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圍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性郵政快遞樞紐城市、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中歐班列樞紐節點等國家規劃賦予的交通功能定位,加快建設國家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通過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強化國家鐵路樞紐、建設現代物流樞紐、完善郵政快遞樞紐來暢通綜合運輸大通道,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東北振興增長極。

    超前謀劃沈陽-大連-煙臺戰略性高速走廊

    圍繞全省“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以沈陽為核心,以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阜新、沈撫示范區為支撐的現代化都市圈,強化沈撫、沈營、沈丹、沈哈、沈康、沈彰、沈盤七大交通復合走廊,強化都市圈“核心區”交通銜接,率先形成“1小時”生產組織圈,逐步構建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超前謀劃沈陽-大連-煙臺戰略性高速走廊,實現海陸無縫銜接。

    探索中心城市引領區域交通協同發展和提升區域輻射能級的新模式。

    遼沈晚報記者王琳

    相關新聞

    連續15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

    沈城市低保年底每人每月提至740元

    沈陽已經連續15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2020年底,城市、農村低保標準相比2012年底提高了62.5%和146.8%。全市納入兜底保障貧困人口達6308人,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38%。特困人員、殘疾人和孤棄兒童福利保障進一步加強,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落戶安置工作。

    疫情期間,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等發放消費補貼790萬元,為抗疫一線社區工作者發放慰問金和臨時性工作補貼每人達到3300元。

    研究重新調整劃分社區范圍,推動“全市通辦”向農村延伸,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站建設全覆蓋……

    昨日,記者從沈陽市民政局獲悉,今年,將不斷縮小城鄉救助保障標準差距,確保到今年底,城市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分別提高3.5%,城市低保從每人每月715元提高到740元。

    據悉,今年,沈陽將構建分層分類的城鄉低保救助體系和指標認定體系,進一步落實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救助保障范疇。不斷縮小城鄉救助保障標準差距,確保到今年底,城市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分別提高3.5%,農村兩項標準分別提高13.33%和11.46%。

    到2021年底,城市低保標準提高3.5%、從每人每月715元提高到740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13.33%、從每人每月510元提高到578元;城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提高3.5%、從每人每月1105元提高到1144元,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提高11.46%、從每人每月820元提高到914元。到2023年底,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城市差距由28.7%降至10%,農村特困供養標準與城市差距由25.8%降至10%。

    同時,《三年專項行動計劃》還包括“優化農村基層治理隊伍結構”“強化農村社區供暖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促進農村地區慈善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等11項任務。

    遼沈晚報記者胡月梅王琳

關鍵詞: 沈陽 多個 部門 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