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雙循環 促進東北工業振興

2021-05-27 15:31:33

來源:互聯網

    劉志彪仝文濤

    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東北地區應積極利用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以對內開放為抓手,形成競爭有序的東北區域大市場,充分利用裝備制造業優勢,整合東北工業價值鏈,培育技術創新生態,重構技術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并不斷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其中,開放、市場和技術是三個相互關聯的關鍵環節,以開放形成技術與市場的互促機制,是東北工業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實現路徑。

    融入全國區域經濟布局,圍繞分類產業精準施策

    東北經濟問題的解決需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找準定位,優勢互補,對產業進行分類指導、精準施策,融入全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提升的大局。具體來看,當前東北地區支柱產業的總體情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五”計劃時期重點布局的資源類產業項目。這些產業項目如煤礦,基本上已經枯竭。這些產業面臨的問題不是重振而是善后的問題,涉及生態修復等事宜,作為工業遺產可以轉型為新的項目,如旅游文化項目等進行再利用。第二類涉及的產業項目比較多,大多是處于競爭性行業的項目,如鋼鐵等產業。這類大型國企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急需加快市場取向改革以重新振興。

    第三類是東北實現全面振興需要重點解決的產業。它們總體上處于產業鏈上游核心環節,主要是制造“國之重器”的裝備制造企業。這類企業代表東北地區目前的發展水平和實力,總體上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研發的重大技術裝備屢次填補國內空白。但毋庸諱言,有的企業“叫好不叫座”,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研發的重大技術裝備,其市場需求和實際用量卻很小,且利潤空間被海外同類裝備企業以大幅降價的方式嚴重擠壓。對這類產業,應明確以產業政策驅動企業進行“技術追趕”。一是從過去補貼生產者轉向補貼使用者。這既可以刺激高技術產業市場規模的擴大,也可以在市場競爭中遴選出用戶心中真正的“國之重器”。二是鼓勵國內用戶在技術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優先使用東北企業生產的“國之重器”,以形成新的國內價值鏈在地區間的循環。三是鼓勵這些企業開發民用產業,以支撐高技術投入和職工福利改進。目前我國的“國之重器”企業大多專注主業,較少開發民用產業。這方面可借鑒一些國際裝備巨頭的做法,如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等,一方面生產大型裝備,擁有先進技術,一方面以技術為依托孵化生產市場需要的民用產品,用民品利潤支撐高技術研發投入,支持員工福利改進,從而形成集團經濟內部的良性循環。

    構建統一大市場,激活工業企業創新力

    東北老工業基地應以對內開放為抓手,破除市場壁壘,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市場中性競爭原則,激活企業發展活力。利用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習俗相近、血脈相親、文脈相連的天然優勢,搭建一體化平臺。學習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過程中的有益經驗,如一體化推進東北地區對內開放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組建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四省(區)高級別聯席會議,定期商討,議題涵蓋東北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養老醫療體系一體化、各種地方標準體系互認、投資壁壘的消除等。此外,在推進東北市場一體化建設和擴大內需的過程中,應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如構建利益共享、成本共擔的推進機制及補償機制,保障參與主體的應得收益,保證構建東北區域統一大市場的順利推進。

    建立競爭有序市場,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地方政府應積極轉向服務職能,營造自由寬松的營商環境,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空間,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產品,彌補市場失靈。此外,應加快國有企業改制,國有企業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企業主體,代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先進生產力,如果國企不能實現創新發展,必然導致老工業基地技術的退步。在國企改制過程中,應以科技創新和盈利能力作為國企負責人主要考核指標,并與個人績效掛鉤。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其聚焦主責主業,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同時為市場新生力量騰出更大發展空間,為東北地區大市場的形成注入活力。以競爭中性原則強調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平等地位,破除民營企業對國有企業的依附,建立平等的競爭地位,以創新和效率為導向,提高所有市場參與者的競爭力。有效的市場要求國有企業想要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必須提高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并發展壯大。

    整合工業價值鏈,培育技術創新生態

    東北地區在基礎工業材料制造業、工業機械制造業等重工業相關領域,具有國內市場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振興東北工業的突破點和抓手,如沈鼓、沈飛、一汽、哈電等優勢企業可以憑借前期積累的技術優勢,整合東北老工業基地內部的工業價值鏈,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中小企業,一方面,可以讓企業聚焦于核心業務,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本地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延伸工業價值鏈,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鼓勵中小企業把中間產品做細做精,建立制度化的激勵機制,弘揚工匠精神,培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隱形冠軍”,使“鏈主”企業和配套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工業價值鏈。

    在強化東北老工業基地內部工業價值鏈的同時,注重加強外部工業價值鏈,利用貿易全球化受阻、國內市場快速擴張之機,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產品大力推向國內市場。利用逐漸擴大的國內需求,迅速把產品做精做強,先從優勢產品上打開突破口,為其他企業釋放示范效應,以點帶面,實現整體工業振興。引導國內的工業中間品流向東北老工業基地,鼓勵國內工業企業購買東北自產工業設備,培育東北重工業的本地市場效應。同時,鼓勵東北工業企業建立與國內其他區域的工業關聯,盡量在國內市場采購中間品,消除東北工業產品在國內的流通壁壘,延長國內工業鏈長度,增強東北工業發展韌性和根植性,形成國內區域間有效協同的工業價值鏈。此舉除了強化國內工業價值鏈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融入國內工業價值鏈,能夠分享沿海地區的工業發展紅利,延長國內工業價值鏈,將工業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留在國內,這對國內的工業企業來說,將形成巨大的技術創新動力。同時,將國內競爭機制引入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區域間聯動發展。

    培育開放新高地,推動工業“引進來”“走出去”

    對內開放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對外開放是對內開放的延伸和支撐。目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對內開放的緊迫性超越對外開放,應以對內開放整合東北區域市場,提升發展質量,帶動對外開放。對內開放應遵從先易后難的原則,首先減少東北區域內的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其中既要降低商品和要素的流動成本,也要降低勞動力的流動成本,如探索在東北區域內互認關乎勞動力切身利益的保險和公積金。其次,對內開放資本市場,消除外來資本的投資退出限制,增強資本流動性和市場活力。此外,開放企業的融資限制,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再次,逐步放開戶籍對人員流動的限制,這對于東北對內開放是尤為重要的一環,可以釋放大量農業戶籍人口的潛在需求,并激活勞動力紅利,成為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統籌考慮東北老工業基地內部與外部雙循環,把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結合起來。以對內開放提升對外開放的質量和層次,通過東北地區內需的擴大,市場機制的完善,虹吸國內外創新要素“引進來”,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創新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讓企業有能力“走出去”“走上去”。深度開放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都可以成為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途徑和手段。“引進來”可以通過外國直接投資引進跨國企業所控制的垂直一體化全球價值鏈,或建立市場交易型松散的全球價值鏈;“走出去”則可以通過對外投資、并購等手段,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在這方面,可以學習東部沿海地區在開放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既有經驗,汲取教訓。比如,更新和建設基礎設施,東北地區當前急需建設北部的出海口;在營商環境方面,政府應不斷優化制度環境,改革落后的企業組織制度。再如,要避免走“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實踐證明,只有自身研發水平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通過產業鏈吸引外資,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更好地嵌入全球價值鏈。此外,發揮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亞中心區位優勢,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如共建工業園區、自貿試驗區,把東北老工業基地打造成對外開放新高地。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

關鍵詞: 融入 雙循環 促進 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