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快評:讓基層的“哨點”“探頭”更靈敏

2021-05-24 12:01:30

來源:互聯網

    近日來,安徽、遼寧出現多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兩地一個不容忽視的流調細節引發關注:個別基層診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接診了有疑似癥狀的病人,卻未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我省在對此次事件的問責通報中,也提到首診責任不落實、監管履職不力等問題。

    這個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漏洞,再次向公眾發出強烈警示:與疑似病例可能直接接觸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堅決夯實首診負責制,發揮好發熱篩查的“哨點”和“探頭”作用,第一時間管控好風險,切不可有麻痹思想、松勁心態。

    基層醫療機構往往是百姓看病就醫的第一接觸點,也是疫情防控的“一線哨點”。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利用好“前哨”,就可以對一些苗頭性問題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由此,如何讓“哨點”“探頭”更靈敏,就成為了疫情防控的關鍵所在。

    “哨點”更靈敏,最主要在責任心。作為疫情防控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基層醫療機構擔負著“健康守門人”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斷強化“首診負責”意識,嚴格落實預檢分診制度,才能筑牢防控網底,最大限度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強化責任意識,也意味著明確定責、強化問責。這就需要各級主管部門對醫療機構進行指導和監督,開展定期檢查和隨機暗訪,督促落實各項措施,確保“哨點”的敏感性,堅決防止因“哨兵”失效、“關口”失守而造成疫情擴散。

    其實又何止“哨點”,各戰線、各單位都應繃緊疫情防控思想“弦”、行動“弦”,對防控漏洞再排查、對防控重點再加固、對防控要求再落實。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筑牢城鄉防控安全屏障。

關鍵詞: 北國 基層 探頭 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