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企科洽會上買“成果”

2021-04-28 09:01:08

來源:互聯網

    遼寧揭榜掛帥科洽會開幕式現場。記者趙敬東攝

    4月27日,雨后初晴,沈陽渾河兩岸綠意盎然。在北岸的新世界博覽館會議室里,4場科技成果專題對接會氣氛熱烈。

    這是一次“智”的聚會,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40名專家或技術人員,帶來了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尋求與遼沈企業的深度合作。其間,遼寧企業與相關單位就37項科研成果達成合作意向,累計項目投資超6億元。

    “解渴!很多前沿的應用科技,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大變化,我們也希望能參與到部分科研成果產業化中來。”奧瑞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睿深有感觸。

    “碳達峰”“碳中和”是本次科洽會上的熱詞。在碳達峰碳中和項目對接會場,復旦大學王永剛教授帶來“新一代水系電池技術”。他介紹,電池支持快充快放,且能在零下七八十攝氏度極寒條件下正常儲電。

    “電池成本如何?”“離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有多遠?”“同等功能下體積控制如何?”王永剛教授剛結束演講,臺下的企業家代表紛紛舉手提問。

    在現代農業項目對接現場,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帶來的“秸稈還田的綜合效應評價及其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應用”分外吸睛。該院副院長張海林說:“秸稈用得好是資源,用不好是負擔。要想用得好,首先要摸清家底,之后才能因地制宜制定解決方案。”

    臺下,遼寧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長白偉邊聽邊做筆記。他認為專家“老話題談出了新意”,并表示接下來將邀請中國農大的專家到我省實地考察,共同挖掘秸稈還田的生產生態效益。

    學術專家常常給人以嚴肅的印象,但在項目對接會上,一些專家夸起自家的“寶貝”來也是熱情四溢,展示出活潑可愛的一面。

    “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我們在全國紡織領域都是領先的,全國的企業有技術需求都會找我們。”在新材料項目專題對接會上,東華大學副教授張弘楠在推介自己的紡織技術時解釋,東華大學的前身是中國紡織大學。

    丹東優耐特編織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赫榮君難掩興奮:“我們公司就是生產功能型布料的,這種布料對技術的要求特別高,和專業科研機構對接合作,以后在產品研發上就不用發愁了!”

    高端裝備制造項目對接會場同樣火爆,會議室雖臨時增加了兩排椅子,但還是有很多人起了“站票”。

    上海中研宏科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吉慧分享的“數字化轉型之輕量級智慧城市探索實踐”,很快把大家帶到“智慧城市是什么模樣”的構想。許吉慧通過場景描繪,現場解答了大家對智慧城市的關注。

    “井蓋、路燈、垃圾桶等出現故障,都會自動發出警報告知城市大腦,城市大腦便會派出相關部門進行處置。”許吉慧表示,基于物聯網傳感器等終端部署在城市的角落,它們便會像神經元一樣感知城市的運行狀態。

    對接會現場還有不少特意趕來學習的人,沈陽風馳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李猛坤便是其中之一。他說:“專家學者站在專業的角度,細致講解了如何用核心技術去解決領域里的實際問題,這對我們認清自身技術短板,明晰從何處向他人尋求合作很有幫助。”

    對接會間隙,常見企業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并向專家發出考察邀約。更多合作的種子,已然埋下。

    記者胡海林 李越 孔愛群 劉璐 趙婷婷

關鍵詞: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