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6 11:46:10
來源:互聯網
記者孫大衛
4月10日,賽輪(沈陽)輪胎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條條全鋼子午線輪胎正躺在智能化生產線上等待最后的質檢,接下來它們將被自動包裝并發往全球市場。
工人們稱,這些輪胎都是有“大腦”的,因為所有的生產和運輸環節,工人只承擔輔助工作,生產線上的輪胎則像有著“自主思維”一樣,自己“走到”下一個工序。同時,每條輪胎上還安裝了精準的傳感器,行駛中的壓力、溫度、磨損等數據都能實時傳到PC、手機等終端,并基于這些數據,為用戶提供智能輪胎服務。
“其實,不是輪胎有了頭腦,而是我們的系統有了智慧。”賽輪(沈陽)輪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景泉所說的系統,是由賽輪集團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在橡膠輪胎行業投入使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橡鏈云”。
在“橡鏈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上,可以將賽輪在世界各地所有的生產、銷售情況盡收眼底,每臺設備的實時數據在系統中一目了然。每一個產品數據在生產過程中都可采集并進行指標分析,不僅產品實現了可追溯,系統通過智能算法還能形成最優參數,讓生產質量不斷提升。
賽輪不僅把自己放在了這朵“云”上,還將上下游企業伙伴接入這條“橡鏈”中,終端上不僅可以看到上游原料供應商的庫存、生產情況,賽輪全球近6萬家門店的庫存、銷售情況,甚至客戶的產品損耗情況也一覽無余。
借助“橡鏈云”快速復制的能力,2020年底,賽輪沈陽年產330萬套的高性能智能化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從動工到投產僅用200多天,改變了傳統輪胎廠的面貌和制造模式。
正常情況下,一個新建的工廠需要近萬條輪胎的試產才能將產品投入市場,成本高達百萬元。
現在得益于“橡鏈云”豐富的數據模型和機理模型,賽輪沈陽二期項目從首條輪胎生產就達到了所有標準工藝要求,首批次產品耐久性測試時間為150小時,是國家標準的兩倍。
實踐者說
在景泉看來,強大技術靠的是人才的支撐。
從第一代控制系統升級到“橡鏈云”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深厚的行業經驗積累,這條路賽輪走了20多年。“大軟件公司不愿意做,小的軟件公司做不了,只能自己來干。這是賽輪1000多名軟件、控制工程師努力的結果。”
同時,景泉還表示,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意味著技術升級、工藝重組……需要方方面面的磨合,工業互聯網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制造企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況,并進行梳理,才能找到對癥的技術解決方案。
關鍵詞: 上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