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沙窩子” 今朝“魚米鄉”——彰武縣以改革創新高質量推進“三生融合”紀實

2021-03-30 09:47:02

來源:互聯網

    仲春時節,柳河兩岸,旌旗招展。

    阜新市彰武縣柳河綜合治理項目紅火開局,半年后,這里將鋪展開一幅“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美好畫卷。

    彰武人滿懷豪情,在遼西北防風治沙最前沿,在號稱“八百里瀚?!钡目茽柷呱车啬隙?,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綠色屏障,讓“沙窩子”變成“魚米鄉”。

    近年來,彰武縣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增值的通道,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樣本。

    構建“3+2+2”生態治理體系

    柳河,自科爾沁沙地而來,在彰武縣蜿蜒穿行上百公里后注入遼河。

    柳河,名字雖然秀氣,卻是一條復雜難治的河流。每逢汛期,河水夾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達1440公斤。在遼河眾多水系中,柳河水最少、沙最多,被稱為“北方小黃河”。

    風沙從水陸兩路襲來,彰武也因此被稱為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沙化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全省沙化面積的1/4。如何防沙治沙用沙,是必須答好的新時代考卷。

    然而,做好這份答卷并不容易。歷史欠賬多、財政收入有限的收支矛盾如何破解?農民眼前利益與長遠生態效益如何平衡?生態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的契合點在哪里?

    一個個難題,需要改革創新來破解。

    對矛盾不回避,對短板不遮掩,對問題不敷衍,彰武縣委積極踐行“一線工作法”,把縣委常委會會議開到沙坨子,開到治沙英雄侯貴的林中小院。在“兩山”理念指引下,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產生一批理論和制度創新成果,推動生態建設從勝利走向勝利。

    2018年,彰武縣提出建設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體的遼寧北方綠色生態屏障。(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立足于全面施策、標本兼治,大手筆構建“3+2+2”生態治理體系。開展以林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三大工程,“三沙”共治,牢牢縛住“黃龍”;推進以肥改沙、以調減沙兩項改革,一手抓技術推廣,一手抓種植結構調整,“兩手”齊抓,改良沙化土壤;實施以養退沙、依法治沙兩項保護,人治與法治并重,確保有人管、有人護、有人養。

    “以水含沙”讓柳河安瀾

    以水含沙,是彰武因地制宜、化害為利,探索出的防沙治沙用沙新模式。

    柳河難治,難在“沙”上。每逢春季,數里寬的河道成為風沙策源地,白晝儼如黃昏,久而久之在兩岸形成大面積次生沙地,農作物大量減產,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為了治理母親河,彰武人不斷加固、加高堤壩,栽下道道林帶。然而,水來土掩的傳統做法只能治標,難以治本。

    治遼河,必先治柳河。阜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彰武縣委書記劉江義告訴記者:“彰武縣積極融入遼河全流域治理體系,啟動柳河綜合治理項目,讓柳河美起來,兩岸百姓富起來,城區發展快起來,打造魚米之鄉、塞上江南、宜居縣城。”

    項目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由省水資源管理集團投資30億元,建設沿河70公里堤防生態帶,大幅提升防洪標準;打造城區段4公里景觀帶,加速城區重心西移,把柳河打造成內河;在滿堂紅鎮、大冷鎮、馮家鎮開發5萬畝稻蟹立體養殖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濕地。

    在滿堂紅鎮蘑菇溝村程溝屯,柳河突然拐了個直角彎,流向從東西改為南北。河水左沖右突,村民只能眼睜睜看著好地變成深溝。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春豐說:“我們村改造任務是8000畝。引水進田以后,柳河泥沙搖身一變成了優質肥料?!?/p>

    李春豐這番話道出了“以水含沙”的奧妙之處,“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護生態”。以前,彰武生態建設有兩難:風沙和缺水;而如今,綜合治理一題雙解,讓柳河安瀾,一改“游蕩”本性,變身生態型河道、富裕型河流。

    用實打實的改革成效說話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是改革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彰武是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1952年,首個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臺鎮成立。彰武縣委從波瀾壯闊的治沙實踐中,凝練出“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彰武治沙精神,組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大力弘揚、傳承紅色基因,引導黨員干部成為新時代治沙精神傳人。

    2018年,彰武首開整縣推進互換并地改革先河,把零散、細碎的承包地“小塊并大塊、多塊變整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十萬農戶的鼎力支持是成功的關鍵。

    互換并地成為錘煉干部作風的大舞臺,副縣級以上領導每人分包一個鄉鎮,機關干部佩戴黨徽與村民面對面,志愿者突擊隊活躍在村屯。

    不搞一刀切,用實打實的改革成效說話。在前福興地鎮徐家村,互換并地以后耕作和灌溉成本更低,每畝增收上百元。

    “不種莊稼改種草?”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建設啟動后,個別村民一時轉不過彎兒。2019年正月初四,縣委主要領導帶隊深入示范區,和村民掰著手指頭算細賬、嘮遠景。沒出正月,一期工程12萬畝土地流轉完畢。

    短短3年,全縣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48.1萬畝,在北部4個鄉鎮建成54萬畝草原,示范區植被蓋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以林擋沙、以草固沙。據測算,百公里外的沈陽市大氣降塵量下降8.6%。

    去年以來,面對“沙坨子還能種水稻”的疑問,黨員干部深入3000余戶村民家中,挨家挨戶傾聽群眾心聲。李春豐說:“我們村涉及369戶,平均每家入戶5次,最多的去了13趟?!?/p>

    權威專家進了村,實地檢測土壤,勘定適宜地塊,讓群眾心里托底。文藝宣傳隊進了屯,用喜聞樂見的節目宣講“旱改水”的好處。

    順民心、得民意,雖然涉及千家萬戶,自然水到渠成。滿堂紅鎮黨委書記王立偉感慨:“互換并地、草原建設的成果實打實擺在那兒,再加上黨員干部耐心細致的思想發動,‘旱改水’得到百姓的熱情支持?!?/p>

    當岸邊的垂柳泛綠,柳河史上規模最大的治理工程如火如荼。治理母親河是42萬彰武人民的百年夙愿,夢終成真。

    當青草長出嫩芽,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重披綠裝,昔日皇家牧場的盛景消失百年后今朝重現。

    從風沙漫卷到魚米之鄉,從談沙色變到點沙成金,滄桑巨變與風物流轉,恰是獻給建黨百年的最好禮物。

關鍵詞: 昔日 沙窩 今朝 魚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