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10:46:57
來源:互聯網
我市6部門統籌協調50余家單位分工協作高效配合
提供優質基本公共服務 打造宜居宜業宜新環境
圍繞包容合作、普惠利民和創新引領三個方面,大連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6部門分別牽頭6個二級指標,統籌協調50余家單位,分工協作,高效配合,切實增強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擴大市場開放度,提供優質基本公共服務,打造宜居宜業宜新環境。
創新創業活躍度方面
下放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審批權限,提高重點學科重大課題研究項目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力度和獎勵比例,加強科技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2020年,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4.6%,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左右。全市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45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292家,省級新型創新主體總量達752家。組織實施各類科技專項184項,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4.25件,增長14%;全市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261.6億元,增長24.3%。全市6301個5G新基站開跑數據,完成千兆示范小區172個,城域網出口帶寬保持全國領先。
人才流動便利度方面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重點培養引進人才。支持金普新區和高新區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舉辦“網上海創周”吸引優秀海外人才智力,重點對接急需專業開展分層次招聘,開展“網上人才大篷車”招才引智工作。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研究出臺集聚外國高層次人才政策,建立國家級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推動黨政人才跨國際、跨區域、跨所有制合理有序流動。人才政策實施以來,全市共投入人才發展資金17.4億元,發放緊缺人才薪酬補貼和住房補貼3500萬元,發放高層次人才安家費1.2億元、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7400萬元。2019年以來新晉中科院院士2人,國家“萬人計劃”專家25人。
2020年以來引進高層次人才204人、高校畢業生4.5萬人,引進省內“雙一流”高校畢業生3763人,在連高校畢業生留連創新創業25825人。海創周累計吸引3.5萬余名海外各類人才參會,落地“海創工程”項目183個。中國華錄集團公司成為我市首家入選國家級引才引智基地的單位。
市場開放度方面
出臺疫情期間支持外貿企業發展措施,加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扶持力度。支持外貿企業內銷,幫助水產加工類外貿企業打開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打通出口信息渠道,組織企業“打包推銷”“抱團出海”。引進睿馳電裝、輝瑞制藥科技等8家世界500強和行業百強項目。修訂完善利用外資政策,幫扶復工困難外資企業。開展“不見面招商”,保證招商活動有序進行。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召開多次投資說明會及展會。完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遼寧自貿區大連片區建設加速提質,“保稅混礦監管模式”和“進境糧食全流程監管”入選國務院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創新經驗;“大連冰山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大連港集團探索國內集裝箱碼頭股權整合的新路徑”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39項制度創新經驗在全省推廣。園區整合撤并改革和“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創新試點有序推進,大連在東北地區的開放龍頭地位愈加彰顯。
基本公共服務群眾滿意度方面
促進文化開放與包容。組織舉辦800余場主題活動;加強公益宣傳,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全市公共文化服務“不打烊”;積極擴展外事活動,擴大對外友好朋友圈;增進醫療保障,推進“互聯網+醫保”和智慧醫保,實現醫保服務“網上辦”;整治涉保違法違規行為;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實施緩繳職工基本醫保政策,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標準,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4人,位居全省前列。保障人才教育。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實施有線電視和網絡線上教學,采購設備4285套,確保線上教育不落一人,累計上線新媒體教學資源6066項、總時長1731小時,全市63.71萬中小學生在線學習、3.93萬名教師在線教學輔導。擴增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完成10所擬新開辦小區配套園接收任務。推動產教融合,支持在連高校“雙一流”建設,推進老年教育開展。做好全民養老服務。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連續3年列為市政府重點民生工程項目。持續加大養老服務資金投入。推進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協議合作及醫療機構老年服務綠色通道建設,開展老年文化教育活動。發展公共體育。開展全民健身,舉辦5項品牌活動。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83平方米,建設安裝城市健身路徑169套、農民體育工程91套、便民足球場37個。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我市獲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引進體育項目,建設大連梭魚灣專業足球場,推動“體育+”等多業融合發展,提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藍天碧水凈土森林覆蓋指數方面
打贏藍天保衛戰,組織有關部門聯合編制《大連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指導手冊》《大連市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技術指南》,建立健全秸稈禁燒管理工作機制,運用大數據技術與管理措施開展執法檢查,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控。打好碧水保衛戰,建立河流斷面超標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的“治水”積極性。加強入海排污口整治,保護渤海生態環境。推進凈土保衛戰,建立建設用地準入實施聯席會議制度,召開市建設用地收儲交易工作委員會聯席會議5次,規劃選址項目共28項;召開大連市建設用地收儲交易工作委員會會議4次,審議通過規劃選址項目共15項。明確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實現污染地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附屬綠地比例要求,制定城市綠化專項規劃。加強裸露綠地的治理,改善城市生態。加強綠化養護管理。2020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2天,同比增加30天,“大連藍”再創新紀錄。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優良水質占比99.1%。
綜合立體交通指數方面
推動出臺中歐班列支持政策,推進我市直發中歐班列恢復運行,暢通我市國際物流通道。推動“三跨兩轉多通道”項目納入遼寧省交通強國多式聯運重點試點項目,并獲交通運輸部建設試點批復。制定大連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申報方案,推動我市成功入選22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名單。幫助支持港口企業優化和完善航線網絡布局,2020年,我市新增8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目前運營航線近百條,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港口、超過50家國內外大型航運企業建立了港航運輸或經貿合作關系,航線基本覆蓋全球主要航區。“中華富強”輪和亞洲最大的郵輪型客滾船“中華復興”輪順利通航,大連地區客運運力達到亞洲最高水平。推進港口規劃落地,為大連港口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恒力石化配套碼頭、中船燃大連公司儲供油基地改造等工程完成竣工驗收,航運中心建設與臨港產業形成良好互動。《大連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頒布施行,推動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邁上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2020年完成公路運輸總周轉量264.8億噸公里,完成水路運輸總周轉量1508.1億噸公里,大連港貨物吞吐量完成3.3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511萬標準箱。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0793.61萬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3.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