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0 12:02:50
來源:互聯網
2月18日,正月初七。凌晨4時許,大連莊河市青堆鎮元寶房村村民王大朋走出房門,掀開貼著“福”字的大棚簾,走進一間培養室。這里存放的菌棒,是他們合作社的“命根子”。
看著碼得整整齊齊的菌棒垛,王大朋滿臉欣喜。加溫爐煤火很旺,一位村民正在一旁值守。“溫度剛剛好!”此刻,王大朋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菌棒是去年11月下旬從加工車間移至培養室的。經過3個多月的培育,等菌絲填滿整個菌棒,它們將被移至香菇大棚中,在隨后的7個多月,持續為菇農帶來收益。
3年前,王大朋的生活與種香菇并不沾邊。元寶房是大連市低收入村,和其他村民一樣,王大朋家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5口人辛苦一年,就剩個五六千元”。
為了讓元寶房這類低收入村早日脫貧,大連市出臺了許多扶持、激勵政策。鎮、村領導班子經過廣泛調研,決定借助相關政策引種香菇。
“菌棒3元多1根,政府每根補貼2元。”2018年4月,王大朋成為村里首批菇農之一。當年種菇,當年就獲得比種地高數十倍的收益。他干勁更足了,目前大棚數量增至18個,成為村里最大的種植戶。去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香菇仍供不應求,每根菌棒的年純利潤達到2元左右。
春節前,王大朋按照農村過年習俗,殺了一頭大肥豬,邀請了60多位跟他有過合作關系的村民,吃了頓熱氣騰騰的殺豬菜,“收成好,心里高興,得慶祝一下。”王大朋說。
香菇讓王大朋嘗到了甜頭,他有了更多的想法:前不久牽頭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準備與菇農抱團打造自己的香菇品牌;菌棒生產車間已建成,既可以滿足合作社香菇種植需求,又可以接受村民的加工訂單;和3位村民合伙建立了一處氣調庫用于儲存鮮菇……
春節這幾天,白天陪家人,晚上就一頭扎進培養室,王大朋說,心里放不下菌棒,夜間總要起床三四次,察看爐火和溫度。“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當然更得鉚足了勁好好干,未來的日子一定會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