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 14:39:40
來源:志象網
1月7日,News Break宣布完成由Francisco Partners領投的1.15億美元C輪融資,它由此晉升為獨角獸新貴。
五年前,一點資訊前創始人鄭朝暉在硅谷二次創業,News Break從一出生,就被貼上美國版“今日頭條”的標簽。
2017年,鄭朝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News Break通過“推薦+搜索+訂閱+智能交互”實現,一方面像今日頭條一樣,根據用戶的瀏覽喜好定向推薦,讓內容千人千面。另一方面,根據用戶搜索訂閱,或者人機互動,掌握用戶的興趣點,推薦訂閱相關頻道和內容。
而在News Break成立之時,今日頭條已經在國內風生水起,并開啟了海外的擴張,推出同款海外產品TopBuzz,看到了今日頭條的風光,獵豹、UC、騰訊們不甘示弱,紛紛在海外復制起這套模式,以自主研發、收購或投資的方式推出News Republic、UC News、NewsDog等產品。
但以文字為載體的新聞資訊,本身用戶門檻相對較高。幾年過去,“今日頭條“們在當地遭遇水土不服,紛紛折戟,行業進入低潮期。
然而News Break帶動起了新一波浪潮,同時傳音旗下的Scooper和昆侖萬維的Opera News在非洲等地崛起,主打小眾市場越南的小步網絡也全面盈利,都讓業界看到了新的可能。
“今日頭條”們是否能在海外迎來第二春?
業內人士告訴志象網,做信息流產品的出海,首要的是在當地市場找準切入點,而用戶看重的,是產品能否真正為其創造價值。
美國本地新聞的金礦
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20年,News Break在美國熱門新聞應用中的下載量排名第一,在美國兩家應用商店的下載量估計都達到了2370萬次,現在News Break的每日活躍用戶達到1200萬。
News Break看到了美國傳統地方媒體衰落后,本地新聞出現的巨大空白地帶。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顯示,近年來,美國數千家地方報紙倒閉,它們的消失讓數百萬美國人失去了重要的當地新聞來源,超過6500萬美國人生活在只有一份當地報紙——或者根本沒有報紙的郡縣里。
而Facebook和Google可謂“罪魁禍首”。根據Borrell Associates和eMarketer估計,科技巨頭Facebook和Google占美國全國數字廣告收入的58%,但兩家公司在本地市場中卻占比高達77%,這擠壓了本地新聞出版商。
鄭朝暉就表示,美國傳統的本地新聞業務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挑戰,所以專注于本地新聞的移動端應用就變得更有價值。他指出,用戶對于本地新聞有很強的需求,但當前是“供不應求”。
李哲(化名)曾在News Break做內容運營,他告訴志象網,他每天的工作是負責各大板塊內容的分類,保證內容高質量、避免同質化、審核內容尺度,同時配合研發做模型的訓練,人工標記文章屬性方便更精確的推薦。
據他介紹,News Break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地理精細化,推薦的內容除了政治、社會新聞,還包括其他垂類,比如生活、市政、犯罪等資訊,這些都會根據用戶所處的不同城市進行附近性推送,其他同類App推送的內容無法達到如此高的相關度;同時,美國用戶相對更加青睞從新聞app獲取社區資訊。
用鄭朝暉的話來說,技術正與公司方方面面交織在一起——News Break讓當地出版商和記者更有效地生成內容并觸達網絡受眾。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興趣選擇,人工智能賦能后,實現內容匹配。
在獲得新一輪融資后,鄭朝暉透露,表示將利用本輪資金向新的垂直領域和地區擴展,下一階段將聚焦人才和用戶增長。內部人士向志象網表示,News Break正籌劃進軍歐洲市場。
低潮
News Break的成功只是少數,大多數同類產品都沉寂了。
在2016年,資訊聚合產品在國內大行其道,今日頭條作為業界翹楚,向市場展示出資訊與人工智能結合的巨大潛力。不僅國內同步涌現出一點資訊、Zaker等新聞聚合產品,海外也不乏同類產品。
今日頭條在國內大獲成功后,2015年6月,它就已經啟動國際化,通過Build&Buy的方式在海外擴張。
Build主要指打造面向北美市場的新聞聚合產品TopBuzz,該產品聚合了美國CNN、NBC等平臺內容,2017年曾一度超越Twitter,榮登北美App Store“新聞”類日榜首位。但是到2019年上半年,其下載量從2018年700萬降至120萬。
2019年,TopBuzz開始收縮運營,從多語言減少到只剩英文和日文。The Information報道指出,字節跳動當年曾試圖談判出售TopBuzz,但并未達成任何協議。此后受美國數據監管問題而遺憾關閉。
Buy則指向投資和收購,主要針對印度和東南亞。2016年,今日頭條首次海外投資瞄向印度最大的新聞應用Dailyhunt,2018年還收購了印尼新聞聚合平臺BaBe。
不過,印尼的新聞聚合市場并不平靜。從百度離職后,劉大洋創辦五洲萬象(News in Palm),加入了印尼的商業化之戰,他的武器是新聞聚合產品Baca,成為BaBe有力的競爭對手。
SensorTower數據顯示,目前五洲萬象旗下共有5款應用,其中包括2016年以來先后在印尼推出的Baca和BACA PLUS,同步在巴西上線Central das Notícias-Esporte和Central das Notícias lite,并于2020年6月在沙特上線了同款產品。但目前沙特版和巴西的其中一款產品均已超過一年以上沒有更新。
不過,SensorTower數據顯示,今年1月五洲萬象旗下應用總下載量為20萬次,當月總收入卻低于5千美金,遠低于此前水平。Crunchbase顯示,該公司2016年8月B輪融資之后也沒有新的融資動向。
兩印市場向來是大公司出海必然較量的舞臺。2016年5月和8月,UC news先后在印度和印尼發布,但是印度市場不乏今日頭條類產品,包括已經起家的印度本土團隊Dailyhunt,騰訊投資的中國出海產品NewsDog,以及獵豹的InstaNews。
去年6月,印度以信息安全為由,封禁中國58款應用,UC News赫然在列,不過早在禁令之前的5月底,UC News便已對內宣布將停止運營。UC曾承載著阿里內容國際化的野心,但當時已江河日下,其海外業務量上不去、人走茶涼、空殼在轉,“UC Browser也想找人接盤的,在慢慢萎縮。”一位出海產品創始人曾對媒體表示。
老牌大廠獵豹自然也想在新聞聚合產品領域分一杯羹。2016年3月在印度首發InstaNews,曾在14個國家進入了新聞類應用前十名。同年8月收購News Republic,與InstaNews合并為News Republic-India News,曾位居Google Play印度地區新聞榜單第一位。
不過好景不長,兩款產品技術融合不順、本地化投入不深最終葬送了這款熱門新品的前景。Musical.ly與News Republic打包出售給字節跳動,2020年8月,字節決定關閉TopBuzz,News Republic也在其中。
而騰訊曾先后向中國出海產品NewsDog注資共1億美元 ,試圖在印度復制今日頭條模式。該應用2018年聲稱擁有超5000萬用戶,提供多達10種印度語服務,然而卻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它也被列進了印度去年6月封禁名單中。“(印度)政府不給機會也沒辦法,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內部人士向志象網透露,被封禁之前,NewsDog主體公司明日蟲洞已經著手業務轉型,目前正聚焦視頻和直播社交。
100億美金的市場
就現階段來看,兩印新聞聚合產品市場進入了洗牌和重整時期。
兩印之外,又是另一番景象。
跟大公司們的打法不同,小公司則專注一個市場,精耕細作。以語言作為出發點,專注西語市場的深圳英威諾,從推出新聞聚合產品Noticias Águila之日起,就專注在西語市場。看準西語市場人均GDP、教育程度、互聯網活躍程度等均遠超東南亞區域國家,英威諾從2016年進入了西語市場。
AppAnnie數據顯示,今年1月17日至23日這周,Noticias Águila在墨西哥安卓手機新聞與雜志類中的使用率排名第9。據媒體此前報道,英威諾在墨西哥、美國、阿根廷等地均已建有本地化的團隊,并且已與當地傳統媒體、廣告公司、自媒體創業者建立了合作關系。
此外,小步網絡也做了偏門的選擇,瞄準在新聞聚合領域基本為空白的越南市場。志象網了解到,越南整個國家的人口已經超過9千萬,而且GDP增速很快。業內人士指出,小步網絡在越南,跟2013年前后頭條在中國面對的情況有些類似,哪怕切入點沒有找的很精準,但人們對新聞資訊的需求一直都在,所以他們很容易切入。
據小步網絡招聘信息顯示,該公司由迅雷原技術副總裁李峰創辦,旗下新聞聚合產品VN Ngay Nay目前在越南內容資訊App中排第一,2019年還拓展了泰國市場,2020年已盈利。
非洲市場同樣不可忽視。深耕非洲市場的傳音,正奮力擺脫“非洲手機之王”的標簽,它正著力打造一整套圍繞智能手機的業務體系,其中就包括2017年上線的新聞聚合類產品Scooper。
此外,昆侖萬維創始人周亞輝也非常看好信息流產品,他此前接受志象網專訪時指出,海外的“今日頭條”是一個100億美金的生意。在收購Opera之后,他很快推出了Opera News,該產品目前專注于新聞聚合,并搭建類似頭條號的自媒體平臺。
“我們一定要做成這些地方的今日頭條。”他宣稱,目前Opera News已經在非洲6個國家做起了自媒體號,現在每個月分給尼日利亞的作者幾十萬美金的廣告分成。“我們還要不停的加大投入。我們不能跟抖音比,只能跟新聞類的比。跟TikTok比,那是差十萬八千里,TikTok是個價值幾千億美金的東西。我們Opera News,還是能成為海外版的今日頭條。而且,我們做得越來越好。”
除此之外,Opera News已經打入歐洲,在德國和法國均有布局。
不過,小眾之路能入得了野心勃勃的大公司的眼嗎?背靠傳音的Scooper,和從搜索引擎孵化出的Opera News模式,又到底能不能復制?
專注于工具出海的吳林(化名)告訴志象網,Scooper和Opera News現在在非洲做的很好,Opera News甚至在美國也表現不錯,但是它們的模式不可復制。做新聞聚合類的產品,無非就是先找準切入點,再看資源的多少,傳音已經搶得先機,而周亞輝能夠通過Opera瀏覽器等一系列產品為Opera News導量,這是別的產品不具備的優勢,也是無法復制的。
印度教訓
在分析News Break的成就時,吳林表示,做資訊聚合產品,最重要的還是給用戶創造價值。
美國很多頭部媒體也有自己的App產品,而且這些App在美國的滲透率很高,如果去做頭部媒體信息的聚合,其實給用戶帶來的價值非常有限。
News Break的爆發,源于其團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在美國,除了主流的頭部媒體以外,很多小規模的地方媒體對內容傳播的需求,這種本地新聞聚合平臺為它們帶來更多流量;同時,美國人除了關注他們國家大事以外,對自身社區生活也很關注,因為獲取更多身邊的資訊,有助于更好地解決身邊的問題,而News Break正是看準了其中的機遇。
“就我了解來看,News Break當前流量很大,它的變現途徑是通過跟Google和Facebook申請廣告賬號,把兩個平臺的廣告接入自己平臺,并從兩個平臺得到相應的廣告分成。”吳林告訴志象網,一個信息流平臺剛起來,要搭建一整套自己的廣告投放體系,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很長的周期。結合News Break的發展現狀,它目前的商業變現可能還處于搭建過程中,體系還不完善,更多依賴Google和Facebook這類大的中間平臺進行轉化。
不過,吳林還是很看好News Break作為廣告平臺屬性的前景。News Break通過聚合本地新聞引來流量,后續可以通過吸引本地的、區域性廣告主的入駐,實現精準投放。不過這種區域性廣告主投放所帶來的變現空間有多大,吳林留了個懸念。
那么今日頭條在海外的失利,又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業內人士表示,它沒有找到足夠好的、關鍵的切入點,導致整個產品數據不夠好,因此也就沒辦法再放大這個產品,業務在投入一兩年之后看不到希望就撤了。為什么呢?
首先,海外版不完全是復制國內的“今日頭條”,它去當地市場先要找切入點,尤其沒有前人開過路的情況下,這是個盲人摸象的過程,找準切入點需要很大的機緣,頭條可能就只摸到了“大象的耳朵”;同時,在TikTok已經做大的情況下,內容聚合產品又沒帶來多大價值,因此字節跳動放掉這部分業務集中于TikTok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與此同時,短視頻跟文字媒體形態存在差異,導致在海外做產品的成本也會不一樣。
“這種文字性的新聞聚合類產品,邊際成本比視頻形態更高,并且隨著產品在不同國家的擴張而不斷上升,規模效應非常有限;但是短視頻就可以面向全世界,比如一些農村的人,不識字也能看懂,他的邊際成本很低,規模效應很大。”吳林表示。
印度就是典型。
吳林介紹,大家之前對印度市場規模存在誤判,想當然地認為印度人口跟中國人口數量差不多,就有很大空間。但印度受教育人口少,而且印度沒有規定全國通用語言,市面上流行的語言就有幾十種,這樣的產品就需要去做很多語種;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印度的互聯網還處在商業化早期階段,它的用戶價值很低,ROI 也很低。
如果規模上不去就很尷尬,如果規模能上去,還可以持續融資,即便有虧損也可以嘗試一下,但是規模都沒有,那這個故事就講不通,自然沒法吸引投資。2016年以來頭條這類產品在中國成功之后,大家都想把這一套模式復制到海外去,但是經過兩三年折騰之后,真正跑通的不多,也就只有News Break能跑通,整體市場現在進入了低潮期。
做這類產品,其實要根據不同的市場空間的人口、經濟發展等情況,找準切入點之后進行差異化拓展。現階段基本沒有拿下美國和印度市場空間的出海產品,但在拉美、歐洲、非洲等一些地區應該還是有一定機會,前提是找到切入點,不過這些地區的市場空間都比較有限。
“印尼和巴西,跟印度有些類似,他們的用戶商業價值也比較低,用戶定價會使得整個ROI模型跑不通,因此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投放。”吳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