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16:44:02
來源:界面新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于保險資管的影響究竟如何,業內人士又將如何應對?對此,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行業(簡稱中資協)發起“百人觀點”問卷調查。
受邀參與問卷的百位行業人士,包括18名顧問專家、16名公司總裁、20名公司分管領導、34名投資部門總監和部門負責人,以及14名投資(組合)經理。
首先,疫情影響下,信用風險和市場波動風險增加,新增保險資金規模收縮是業內人士最為擔憂的三項因素。但是,基于對當前貨幣環境流動性較為寬松的一致預期,對流動性風險的擔憂較低。
在大類資產中,權益類資產成為多數受訪者看好的資產,其中29%看好A股,19%看好港股。細化到A股市場,46%的受訪者認為A股全年以寬幅震蕩為主,25%認為疫情對A股的沖擊已經基本出清,而24%認為全年A股市場可能下跌。
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政策允許提高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多少機構愿意增加配置呢?問卷結果顯示,34%受訪者愿意增加權益資產配置比例4%-6%,23%愿意增加配置2%-4%,26%愿意增加配置比例2%以下。
對未來保險資管機構可挖掘的金融產品創新機會,大家認為主要包括:拓展另類投資品類、堅持價值投資標的、發揮長期資金優勢和資產負債的聯動。“疫情對商場和寫字樓等的物業資產的租金水平與出租率造成負面影響,但疫情沖擊帶來的影響預計不會超過一年,如果物業資產的價格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下跌,將會形成非常優秀的中長期買點。”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
事實上,疫情并沒有阻擋保險資管機構投資產品的設立。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19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注冊債權投資計劃共28只,合計注冊規模508.3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2.6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17只,注冊規模336.20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11只,注冊規模172.10億元。
與此相應的是,中資協對抗疫領域產品開辟了“綠色通道”,實行優先注冊,讓險資有了更多的去向。2月17日,首批兩只抗疫保險資金債權投資計劃成功注冊。其中,“平安養老-湖北交投紫云鐵路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擬投規模14.62億元,資金主要用于湖北宜昌紫云地方鐵路項目建設;“光大永明-漢江國投襄陽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擬投規模20億元,資金主要用于湖北襄陽漢江新集水電站項目建設。
另一方面,行業人士也表達了自己對疫情后的政策期待。在投資準入方面,他們希望能夠適當放寬與公共健康、保障等相關領域的股權和債權投資準入、投資比例、舉牌政策等。在交易機制方面,希望為資管產品制定標準,提高產品流動性。同時,還渴望完善市場化債轉股的配套政策,支持保險資管機構參與到居民財富管理領域當中。
展望未來,保險資管產品本身作為私募產品,也期待能夠走向公眾。調查結果顯示,行業人士認為,保險資管行業未來的機遇在于,保險資管產品可對個人銷售,深度參與居民財富管理,以更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滿足投資需求。
與此同時,行業內也充滿了挑戰,馬太效應未來將會加劇。強者愈強的時代,部分保險資管機構對于風險的激勵機制匹配度尚需提高,追求更高投資收益的動力不足,中小機構面臨的轉型壓力也將越發沉重。此外,經濟放緩也將引發對機構的信用危機,成為考驗公司中長期配置定力和風險管理綜合能力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