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膠州灣捕殺海星45萬斤:因大量取食底播牡蠣稚貝和蛤仔 預計造成經濟損失上億元

2021-03-17 16:01:37

來源:互聯網

近日,青島膠州灣海域海星泛濫,大量取食底播牡蠣稚貝和蛤仔,給漁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引發社會關注。總臺央視記者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獲悉,經調查,此次海星泛濫主要集中在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粗略統計密度平均50個/立方米,受災面積約10萬畝,預計造成經濟損失1億元。截至目前,當地漁民采取人工采集等方式已捕殺海星約45萬斤。

據了解,此次膠州灣海域泛濫的海星主要為海星綱的多棘海盤車,是我國黃海沿岸常見的冷水性種類,最適宜生長溫度15~20℃,適溫上限25℃,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進行繁殖。專家介紹,海星是貪婪的掠食性生物,對分布區內底棲動物的生物群落組成影響極大,是一種生態敵害生物,也是海水養殖產業的重要敵害生物。

專家分析,此次膠州灣海域形成海星災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海洋生態環境變化。膠州灣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水溫等各種水文因子的變化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天然條件。海星繁殖力強大,成活率極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將極容易大量增加,從深海移動至淺海,致使海星在貝類養殖區迅速蔓延。二是海星的攝食習性。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習性,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牡蠣和???。膠州灣作為貝類養殖區域,其底播的牡蠣、蛤仔等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環境基礎。有科研人員在貝類養殖區做過調查,養殖區內的海星往往很多,但養殖區外就特別少。2007年以及今年發生的海星災害幾乎都是發生在養殖區。三是天敵生物數量減少。由于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魚類數量銳減,為海星生物量的增長提供了可能。

目前來看,解決海星增多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捕撈。目前,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已派出專家指導當地漁民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海星捕撈。

與此同時,為提高海星捕撈效果,結合漁民訴求和專家建議,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已報告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在海星敵害期間,允許漁民在特定海域以指定方式采捕海星,主要有:通過人工潛水采捕方式進行捕殺,必要時允許漁民在養殖區內圍海底布設大網目“地籠網”進行誘捕或在養殖區內采用拖網采捕方式進行捕撈。使用網具限定為大網目“地籠網”或拖網,區域限定為膠州灣海域養殖區內,時間限定為3月15日至4月底,后期視海星清理效果再行研究確定。

為保證特定時期規范使用地籠網,將緊急從外省采購大網目“地籠網”,青島市海洋與漁業行政執法支隊和轄區漁政部門對海星災害時期的地籠網、拖網等特殊網具的使用進行全程監管,對以清除海星為名違規作業,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按有關規定堅決予以處罰。災害結束后,所用網具由轄區漁政部門統一組織妥善處置。

下一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將對養殖區及外圍海星生物量進行持續監測,對海星影響進行科學評估,研究推廣海星處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災害科學處置長效機制。

網友評論

 

關鍵詞: 青島 膠州灣 捕殺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