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國累計辦理出口退稅累計超7萬億元

2021-03-12 07:45:40

來源:互聯網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期間我國累計辦理出口退稅70736億元,既降低了外貿企業成本,又為擴大開放“加油助跑”。3月11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一系列稅收數據,反映了這一變化。

◆穩外貿出口◆

退稅已超7萬億元

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基本盤,“十三五”時期,我國多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助力企業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和全球疫情的負面沖擊。

統計顯示,5年來,我國出口退稅總額從2016年的1174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4549億元,年均增長2.6%。這5年,我國累計辦理出口退稅70736億元,有力降低了外貿企業成本,促進外貿出口穩定增長。

與此同時,稅務部門統籌推進多項便利化措施,不斷簡化退稅流程,壓縮退稅辦理時限,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全國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辦理時間由2018年的13個工作日壓縮至2019年的10個工作日內,2020年再壓縮至8個工作日內,緩解了企業資金占用的壓力。

◆培育新動能◆

相關減稅逾2.5萬億元

自主創新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不斷優化完善,稅收鼓勵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有力促進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鼓勵科技創新稅收政策減免金額年均增長28.5%,5年累計減稅2.54萬億元。稅收優惠更多惠及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制造業、信息傳輸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大行業享受減稅額合計占比近九成。

從細分數據來看,我國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持續加大,有效激發了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和創新活力,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經費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44萬億元,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十三五”時期,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各項政策扶持力度的持續加大,有力促進新經濟新動能蓬勃發展,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5年間,我國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1.3%,高于全國總體水平5.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8%,高于全國總體水平11.8個百分點。

◆綠色來助力◆

企業能耗強度降6.6%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綠色稅收體系也發揮著作用。

“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快推進資源稅和環境保護稅改革,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投入、主動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在“十三五”時期,我國資源稅收入7509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長62.3%,其中2020年為1755億元,比2015年增加720億元,年均增長11.1%,特別是水資源稅改革優化了用水結構,有效抑制了地下水超采。2020年北京、河北等10個試點省份取用地下水的水量占總水量比例為 33.5%,比改革前 2016年的41.5%下降8個百分點。

新開征的環境保護稅建立了“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稅收調節機制,并對低標排放、集中治理給予稅收減免激勵,有力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綠色發展。

自2018年開征至2020年,環境保護稅累計完成631.5億元。2020年繳納環保稅的納稅人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改革前的2017年分別下降42.5%、28.7%;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改革前的2017年分別下降54.5%、35%。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落實包括環保設備在內的投資抵免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金額從2015年的23.3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3.5億元,2020年預計達到35億元,年均增長8.5%。該政策有效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環保設備的投入。與此對應,全國重點稅源企業的綜合能耗強度同比下降6.6%,反映出稅收杠桿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我國 累計 辦理 出口退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