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23:49:48
來源:互聯網
閱讀提示
隨著應用場景的拓展,原本只是用于安防等領域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頻頻越界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代表直言“數據‘裸奔’下,完全沒有隱私可言。”針對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這一問題,多位代表委員就人臉識別技術的規范和管理建言獻策。
進小區刷臉、登陸應用軟件刷臉、上班考勤刷臉,甚至撿垃圾也要刷臉,在景區、商場、辦公樓等諸多公共場景,人臉識別技術悄然上線,很多公眾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采集了人臉信息。
近兩年,人臉識別技術一再闖入公眾視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就人臉識別技術的規范和管理建言獻策。有意見指出,人臉、指紋、DNA等個人生物特征數據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不當使用、不當存儲都可能導致公民隱私權、財產權等權益受到侵害,要通過加強立法和完善政策防止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越界的人臉識別技術遍地開花
“進小區要刷臉、登陸應用軟件要刷臉、上班考勤要刷臉,甚至有地方出現倒垃圾也要刷臉,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趨勢非常明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注意到,隨著應用場景的拓展,原本只是用于安防等領域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頻頻越界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
3月3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使用,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出現了一些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出現信息泄露、濫用,甚至倒賣個人信息的現象,引發人們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