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18:32:02
來源:互聯網
近來,《贅婿》霸占熱搜,成為國民新下飯劇。劇中,由郭麒麟主演的現代網絡小說家穿越到古代,并入贅豪門,幫助妻子玩轉武朝商界,成為江寧首富。
隨著《贅婿》火出圈,“上門女婿”一時成為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從“富家女盼上門女婿”到“拆遷女苦尋入贅男”,蕭山上門女婿的話題再次被打撈。有文章說,杭州蕭山是真正的“贅婿天堂”,“中國贅婿哪家強,浙江杭州找蕭山”的順口溜在網上流傳,更有網友將蕭山定義為“中國贅婿之都”。
蕭山果真流行贅婿嗎?生態又是什么模樣?入贅婚姻幸福嗎?蕭山贅婿現在有什么新變化?
近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走訪了杭州蕭山一家21年來專以介紹上門女婿為特色的婚介所,并邀請幾位入贅婚姻的親歷者分享他們的婚姻生活故事。
淳安獨子入贅蕭山
女方說:“我不擔心他另有所圖”
張敏的婚姻軌跡,早就有跡可循。
“早到從妹妹出生開始,一個家庭,兩個女孩兒,按習俗,總要有一個留在家里。”張敏把接受上門女婿的觀念稱之為潛移默化,所以,她從不排斥在未來的愛情選擇里,出現贅婿這一選項。
究其根源,大抵是因為她是蕭山人,一些網友,把這里調侃為“中國贅婿之都”。
不同于電視劇里贅婿過關斬將翻身上位的情節,贅婿的“隱秘之事”活在蕭山本地人的口耳相傳之中。有人說,“這里的贅婿大部分都是退伍的”;有人說,“招贅婿的肯定都是拆遷戶”。當地人對傳說見怪不怪,但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贅婿這一群體,在蕭山顯得廣泛卻神秘。
“我身邊的上門女婿家庭,都過得挺幸福的,極少數不幸福。我覺得也是個人性格的原因,跟上門女婿沒什么關系。”和愛人攜手走了20余年,張敏回顧起相處的歲月,似乎和尋常婚姻沒什么不同。
高中畢業之后,張敏就加入了打工大潮。她20歲時在親戚的介紹下,認識了來自淳安的于建。
傳統觀念里,大部分選擇入贅的男方家庭一般都是兄弟多,即便有人入贅,留下一個“傳宗接代”即可。但于建卻是家中獨子,母親去世之后,和父親相依為命。初中沒畢業,于建就一個人跑來杭州打工補貼家用。
張敏看在眼里,覺得這個小伙子“挺上進”,“只要他愿意來,性格也不錯,身體各個方面都沒有什么大的缺陷,我覺得就可以。”張敏說道。
一年的戀愛時間,不僅是張敏,連同她的家人都覺得和于建“相處得不錯”。張敏并不擔心于建對她“另有所圖”。她也同樣出身于一個普通家庭,和網上那些坐擁兩位數房產、靠收租過活的“富婆”完全搭不上邊。因此婚禮一切從簡,張敏把家里的房子重新裝修一下,于建就這樣搬進來,和張敏的父母住在了一起。
剛結婚的時候,于建對家里的一切有一種天然的拘謹。
有事情,他寧可憋在心里也不和張敏提,張敏和父母討論點兒什么家事,于建也會自動避開,不參與他們的決策。
張敏猜到,可能是因為“上門女婿”的身份讓他有些敏感,但她也不愿意刻意努力,“我覺得就是很自然地對待他,和普通的婚姻沒什么兩樣。如果因為他贅婿的身份說什么話都小心翼翼的,那他反而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23年與女方父母同住
娃說:“為啥別人都有外公外婆,我卻沒有”
于建慢慢融入了這個家庭,和張敏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都姓張。
他們沒有正式討論過姓氏。大女兒出生時,給孩子取名上戶口都是于建一個人辦的。張敏覺得他要是真的動了什么心思,早在上戶口時就會先斬后奏。
小兒子出生前,張敏自然而然地和父母討論兒子的名字,要么就叫他張超?張敏沒細想這些,就自動帶入了自己的姓氏。于建就站在旁邊聽著,也不搭話。
現在,大女兒22歲,小兒子14歲,上了初中。于建偶爾和張敏開玩笑,“早知道這樣,我當初上戶口時,把女兒改成自己的姓好了……”張敏笑笑,她明白,按照蕭山入贅的規矩,如果有兩個孩子,要一個跟女方姓一個跟男方姓。但是等到她真的跟于建提改姓,于建又揮揮手,“算了,都是一樣的。”
類似“孩子跟誰姓”的問題如同一股暗流,涌動在平靜如水的日子之下。在某一個普通的日子里,它們會突然冒出頭來,提醒這對夫妻:你們和尋常的婚姻并不相同。
張敏本想著慢慢跟兒子講這件事,卻沒想到孩子的敏銳遠超自己的想象。比如,張敏在放學接兒子下幼兒園時,兒子天真地問她:“為什么別的孩子都有外公外婆,我就沒有?”張敏不得不彎下腰耐心地跟他解釋,“因為爸爸是入贅,算是我們家的‘兒子’,所以你要兩邊都叫爺爺奶奶,不用叫外公外婆。”兒子聽得似懂非懂。
又比如,每年過年,幾乎都是于建一個人回淳安的家,陪父親幾天再回來,孩子鮮少與他同去。
再比如,于建是千島湖人,吃飯無辣不歡。但是入贅到張敏家后,張敏父母做的菜大多都是蕭山本地的清淡口味。在張敏口中,于建在蕭山幾十年,已經習慣了這種味道。而事實上于建仍舊會間歇性地掌勺,做一些辣菜給自己吃。
長期和長輩生活在一起,總有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張敏知道,爸媽愛叨叨,有時候于建聽得煩了,會頂上兩句。就像他們會在飯桌上硬要于建吃他并不愛吃的甲魚,非說這對身體有好處。于建拒絕,氣氛微妙之時,張敏會出來說兩句來緩解尷尬。
張敏自認屬于“幫理不幫親”,左邊講講道理,右邊哄哄人情,這種矛盾也就過去了。
張敏不認為這是什么大事兒。上門女婿在蕭山已經常態化。她只記得身邊有一對贅婚的夫妻不幸福,那是她之前的鄰居,上門女婿用妻子家的錢去賭博,導致兩個人感情破裂離婚。她知道,于建不是這種人,在張家,他幾乎沒提過什么要求。
不過,就在去年,于建對張敏提了唯一一個請求——希望她能從原來的公司辭職,出來陪他創業。
從滴滴司機到創業合伙人
他說:“我這輩子沒做成過什么事情,就這一次,你支持我一下”
于建做過最讓張敏感動的事情,莫過于在她父親患癌癥的時候,全程貼心地照顧。
5年前,因為在前一個公司做得不順,張敏讓于建辭了職,干起了滴滴司機。但是沒干多久,張敏的父親就被查出患了肝癌。
雖然有母親陪護,但她不怎么識字,需要一個男人來回跑腿、開藥和醫生溝通方案。于建徹底放棄了工作,全程照顧張敏的父親,整整一年,直到張敏的父親離世。
張敏本以為日子就會這樣平淡地過到兩個人退休。但就在前年,45歲的于建突然決定和人一起創業。
他拉著張敏的手,對她說:“我這么大年紀,沒做成功過什么事情,就想闖蕩這一次,你能不能支持我一下。”
張敏抬頭,看到了丈夫眼底的堅定,她有些驚訝,丈夫這些年對自己的付出在腦海中一一浮現,很快她決定盡全力支持。
于建這里缺一個管錢的,張敏就從原公司離了職,成為了丈夫新公司的財務。
雖然換了工作,但張敏平時上下班的節奏還是沒變,但于建卻變得忙碌了起來。他做的是養豬生意,需要到各地出差,還在農貿市場有十幾家鋪子,工作時間不固定。
張敏吐槽于建這是“007”工作制,教育孩子的重擔,也自然更多地落在了張敏肩上。
直到現在,44歲的她回憶起和于建20多年的夫妻相處,覺得他最打動自己的一點就是包容的性格。張敏知道自己脾氣不好,性格也急,有時說話并不會很注意,好在于建并不偏激,什么事情都能順著張敏,也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在決定創業之前,幾乎是煙酒不沾。現在即便是需要和生意伙伴喝酒,也就一兩杯的量。
去年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于建的生意也虧損了很多。張敏沒怎么抱怨,她覺得日子始終得有個盼頭。熬到了今年,生意果然開始慢慢好轉。
張敏對生活沒有什么大的要求,“就是平常人,平常心。”她覺得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和和氣氣的,幸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