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撿到26萬元巨款,失主竟否認,還說自己不差錢!究竟發生了什么?

2021-03-04 18:46:14

來源:互聯網

班主任老師常說他是“調皮蛋”,同班同學總夸他講義氣,而最近的一件事,則讓這個沈陽小男孩變成了所有人口中的“好榜樣”!

“調皮蛋”變成了“好榜樣”

3月2日,開學第二天。

遼寧沈陽大學虎石臺附屬第二實驗小學本學年第一次升旗儀式上,多了一個特殊的環節:沈北新區虎石臺派出所所長楊曉楓代表市公安局沈北新區公安分局,將一座閃閃發光的獎杯頒發給了人群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小少年。

瘦瘦小小的身影,在全校師生的矚目下,仿佛鑲上了金邊。少年黑黑的臉龐,也透出了擋不住的羞赧的紅暈。

少年名叫申璧函,前幾天,他還是老師們嘴里時不時“闖禍”的“調皮蛋”,今天,他就成了同學們眼里羨慕的“好榜樣”。

這里面究竟藏了怎樣的故事?

這還要從前幾天說起……

26萬巨款“從天而降”少年沒被“砸”蒙

申璧函是沈陽沈北新區虎石臺第二小學五年級二班的學生。2月22日下午,申璧函和媽媽從補習班回家,活潑好動的申璧函在途經一個小區時,發現小區圍欄上掛著一個綠色的布袋。“兜子挺大的,得有我上半身這么大,”申璧函一邊比劃著,一邊講述著當時的情景,“因為兜子掛得比較高,我費挺大勁才把它拿下來。”

見兒子如此“手欠”,申璧函的媽媽剛想呵斥,可責備的話還沒說出口,申璧函反而先喊了起來:“媽媽,媽媽!你快看,里面全是錢!”“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錢,但是我覺得不管是誰丟的,肯定得老著急了。”申璧函說,頭一次看見這么多錢,他既驚訝又著急。

苦等失主無果母子倆報警求助

“說實話,看見一兜子的錢,我也是蒙的。”申璧函的媽媽薛曄告訴記者,第一反應就是等失主。“這么多錢丟了,估計失主肯定會來找的,于是,我就跟兒子說‘咱倆等等’。”申璧函聽了媽媽的話,用力地點了點頭。

可是,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母子倆一直等了將近一個小時,也沒等來失主。“我自己守著這么多錢,心里還挺忐忑,特意把孩子的爸爸和舅舅都叫到了現場當保鏢。”雖然當天天氣很冷,可是因為焦急,申璧函頭上竟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這么等下去不是辦法,咱們還是報警吧,讓警察叔叔幫忙找失主。”在申璧函的建議下,舅舅撥打了報警電話。

欣喜:幾經輾轉終于尋到失主

沈陽市沈北新區虎石臺派出所楊曉楓所長在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安排民警趕到事發現場將錢取回,回到派出所后,經大家清點,錢款竟然多達26萬元!

于是,民警立即展開了尋找失主的工作。可是兜子中沒有任何類似取款憑條等有用線索。楊曉楓帶領民警調取了小區門口以及周邊的公共視頻錄像,仍一無所獲。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民警李成旭發現扎鈔紙上有銀行工作人員的名戳。“這個名戳上的銀行工作人員的姓氏十分少見,根據這個唯一的線索,我們又開始查找。”

經過多方努力,民警終于通過名戳找到了銀行當時辦理這筆資金業務的工作人員。在銀行相關人員的配合下,民警調取了取款時的錄像以及取款記錄,確定了取款人身份。

反轉:失主竟矢口否認丟錢

“通過查找銀行當天大額取款的信息,經過核對,觀看銀行視頻記錄,終于找到了取款人。這時候,我一顆懸著的心才算落地了。”楊曉楓所長回憶說。

事不宜遲,民警李成旭撥打了取款人電話。令他意外的是,接電話的男子先是對當天取錢的事矢口否認,后又說只取了2萬元“零花錢”,最后又告訴民警自己“不差錢”。

“說話前言不搭后語的,感覺不太對勁。”李成旭馬上又聯系了該人所在社區。社區干部證實,該男子患有精神疾病。經聯系該男子的父母后得知,這26萬元錢,正是家里的房屋拆遷補償款。

2月23日下午,該男子的父母來到虎石臺派出所,核對無誤后,辦理了相關手續,26萬元巨款完璧歸趙。握著民警李成旭的手,男子母親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她說:“可幫了我們的大忙了,太感謝了!”

延伸閱讀 錢包裝滿錢 更易物歸原主

假如你丟了一個錢包,里面沒有錢或裝滿錢,你覺得哪種情況下錢包被歸還的可能性更大?大多數人猜的是沒錢的錢包,因為撿到的人覺得無利可圖,就會歸還失主。然而,最近一項刊登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結果會讓你大吃一驚:在世界各地,如果錢包裝滿了現金,人們更有可能把它歸還給失主。

這項研究由瑞士蘇黎世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展,分別在40個國家進行了持續3年的社會學實驗,結果發現,如果錢包里沒有現金,40%的人會退回丟失的錢包;當錢包里有少量的現金,這一比例上升到了51%;而如果錢包里有大量現金,72%的人會把它還給失主。且這一規律似乎沒有文化差異,在40個國家中,38個國家的人都表現出類似的“拾金不昧”行為。

這一切貌似與“人是利己的”觀念背道而馳。研究人員自己也感到驚訝,他們還邀請了200多名普通人和經濟學家對錢包歸還結果進行預測,結果所有人都“失算”了。那到底是什么驅動人們做出了拾金不昧的行為?研究人員認為利他主義起了作用。

除了在錢包里面放錢,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項附帶實驗:一些錢包里有錢和一把鑰匙,而另一些錢包里沒有鑰匙。結果顯示,人們更有可能歸還有鑰匙的錢包,這表明他們歸還的部分原因是對失主的“損失”深有體會,替失主著急。

自我形象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研究人員在幾個國家進行了調查,讓人們想象一下丟錢包、撿錢包的場景。總的來說,人們認為擁有不義之財相當于偷竊,而這會破壞他們對自己的道德認知。

這項研究成果表明,人類確實關心別人的福利,也不愿意把自己視為小偷。

關鍵詞: 小學生 26 巨款 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