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讓樹?在北京早有先例,109國道新線高速改道讓樹

2021-03-03 16:46:57

來源:互聯網

在北京門頭溝齊家莊北邊的山坡上,61棵側柏構成了一片蒼勁挺拔、風姿卓越的古樹林。它們不曾被登記掛牌,身影一直少有人知。因為位于109國道新線高速項目施工范圍,在日前的征拆清登評估過程中,這片側柏林才被當地村民發現上報。北京市、區相關單位經過勘查后,決定對齊家莊村側柏全部保護,要求高速公路線路對古樹進行避讓。

據本報報道,61棵側柏中,位于高速公路永久占地紅線范圍內的就有43棵。為了避讓古樹,保護側柏林,道路設計圖紙已經推倒重來,新增隧道下穿改線方案。做出這個決定一定不會輕松,因為避讓的背后,意味著施工節奏的打亂、難度的加碼以及成本的增加。確定隧道下穿方案,既有開挖技術等施工技術要求,還有保護古樹根系及其生長環境的生態要求,無異于自討苦吃。61棵松柏到底有多少價值,才會讓一個在建高速項目不惜成本改變方案?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給人類的珍貴饋贈,也是時間留下的鮮活印記。這片古樹林,是門頭溝乃至北京生態環境的見證,每一圈年輪所印刻的歲月風貌,更具有獨一無二的人文價值。保護每一棵古樹,就是在呵護古老的生命,珍愛不可再生的活化石;避讓這片側柏,就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尊重歲月和歷史的痕跡。它們是這片土地和時光的見證,高速路避讓理所應當。

在北京,路讓樹早有先例。在蓮花池東路由東向西方向,有一棵古槐雄踞天寧寺橋當中,當年二環路為它改道,在立交橋上開了個口子。這株奇特的“路中樹”,樹立了首都古樹保護的典范。新建道路對古木的一次次避讓,是為生態文明讓路,也是為自然遺產存續。表面上看,路讓樹增加了人力資源和成本,實際上這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精彩籌劃,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智慧和遠見。

穿山而過的長長隧道雖不見陽光,也給61棵側柏送去了溫暖。我們與古樹一樣,是自然環境的享有者,也該與古樹一樣,做生態文明的保護者。

關鍵詞: 北京 先例 109 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