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議抑郁癥納入醫保 全面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2021-03-03 09:47:45

來源:互聯網

心理健康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目前,抑郁癥已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我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疾病。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進廣州市委會主委、廣州大學副校長李小琴建議,建立黨政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由各地衛生健康部門牽頭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加強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探索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危機干預有效模式。

現狀:抑郁癥防治工作亟待全面開展

國家衛健委《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列為重大行動之一。目前,《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已將抑郁癥防治工作納入服務體系范圍,國家衛健委出臺《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組織轄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將防治抑郁癥作為試點特色項目。

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抑郁癥發病率達到2.1%,并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全國抑郁癥患者超9500萬,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重災區”之一。“抑郁癥發病率高,發病時間長,成為發病率最高的單病種精神疾病。”李小琴表示,目前,抑郁癥防治工作亟待全面開展。首先,抑郁癥知識普及性不足,“污名化”嚴重,社會對抑郁癥的偏見和歧視有增無減。研究發現,早發現早治療,超過70%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愈。但目前抑郁癥的教育和普及還是比較落后,群眾普遍缺乏防治知識和主動就醫意識。第二,抑郁癥患者底數不清,精神衛生流行病學調查亟待開展。各地尚未能定期開展精神衛生流行病學調查,尤其是缺乏抑郁癥專項流調,抑郁癥患者底數和患病負擔亟需開展調查。第三,抑郁癥干預治療可及性不足,重點人群干預有待加強。目前,抑郁癥尚未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心理咨詢更未能進入醫保范圍。以廣州為例,在實際治療中,公立醫院心理咨詢收費標準為300元/40分鐘,私立門診收費更為高昂。第四,心理服務人才不足,人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對抑郁癥的識別率較低,校園、社區等免費心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即便篩查出患者也未能跟蹤和開展相關治療。

建議:全面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針對當前抑郁癥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李小琴建議,要總結試點地區經驗成果,逐步推進各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黨政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由各地衛生健康部門牽頭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加強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探索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危機干預有效模式。

李小琴表示,要將抑郁癥等心境障礙疾病納入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心理學常識教育。搭建心理健康宣傳網絡,將抑郁癥等心境障礙疾病納入社區宣傳,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破除抑郁癥污名化和偏見。同時,要定期組織開展抑郁癥流調,建立心理科普、測評、咨詢、疏導、治療、群體數據分析遞進式服務體系。將抑郁癥防治納入工會職工服務,鼓勵企事業單位在職工體檢項目中增加抑郁癥篩查項目。統籌指導公益組織開展心理服務進校園活動,落實各類學校抑郁癥篩查,為師生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電子檔案。她特別提到,要細化社會保障措施,將抑郁癥及心理咨詢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

李小琴建議,要健全社區康復體系,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內容,同時組建精神健康主動式社區服務團隊和心理服務志愿者隊伍,鼓勵病愈人士作為兼職社工發揮同伴支持作用,為抑郁癥早期篩查和患者愈后重新融入社會提供社會支持。此外,要建立社會心理服務專家庫,建立一批實踐教學基地,培養一批社會工作專業心理援助人才,在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培訓中增加心理援助培訓課程。

關鍵詞: 人大代表 建議 抑郁癥 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