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 04:15:46
來源:互聯網
近日,一組拍自南極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發關注。照片里南極的雪,竟變成了紅色和綠色↓↓↓
溫度升高,藻類快速繁殖多地“紅色雪景”頻現
其實,這已不是南極第一次布滿紅色積雪了。去年2月28日,南極烏克蘭科考站就發現了“西瓜雪”現象。在去年8月,歐洲阿爾卑斯山脈也出現粉紅色冰川。
俄羅斯媒體分析,變色可能是微型藻類繁殖的結果,比如使其呈現紅色的就是“雪衣藻”中的類胡蘿卜素。研究人員表示,南極溫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該現象可能導致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應引起重視。
雪衣藻與大多數藻類不同,它十分耐寒,廣泛分布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以及阿爾卑斯地區等極端冰雪環境中。雖然這些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但是它們卻是加速冰川融化的幕后推手。
在寒冷的冬季,它們處于冬眠靜止狀態,但是一旦陽光足夠溫暖,藻類就開始了“春季”復蘇。年輕的雪衣藻呈綠色,當它們成熟后會產生紅色的類胡蘿卜素,這使它們呈現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西瓜色”。
一項2016年的研究表明,在北極的一個融雪季里,雪衣藻產生的藻華會使雪反射的陽光量降低13%,這會導致更高的融雪速度。
全球氣候變暖下
南極的情況真的那么糟嗎?
事實上,雪衣藻的大量繁殖、冰川融化都與全球變暖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數據顯示,南極的氣溫每十年就會以0.6℃的速度上升,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全球的三倍以上。
其實,南極只有部分區域,特別是靠北的區域存在速度較快的暖化現象,但整體仍處于緩慢變化的過程中。
在今年南極半島西海岸的部分區域,夏季雪衣藻的繁殖確實至少比去年要明顯很多,雪衣藻真實存在,也有風險。但是不是大面積和長期性的,都還需要更多區域的數據支持,并不能立刻得出結論。
南極氣溫雖無明顯大幅變化
但也仍需敲響警鐘
通過長期的數據監測,科學家繪制了這張整個南極的氣溫變化圖。圖中可以看出,南極的大部分地區氣溫都沒有明顯的變化,上升幅度都小于0.25℃。而紅色部分的南極半島區域,表面溫度比1957年上升了3.5℃。這個數據變化非常明顯。
然而南極的氣候暖化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一方面要避免刻意夸大其嚴重性而令人恐慌,另一方面也要時刻警覺溫度變化,關注南極真正的生態現狀。同時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西瓜雪”并不浪漫
南極洲是地球上的一片凈土
保護好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延伸閱讀:都說全球變暖,為何“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么冷的冬天了。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12月份開始,我國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云南、黑龍江西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國其余大部地區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偏低2℃以上。
冷空氣頻頻來襲,許多人甚至懷疑,地球的溫度真的在升高嗎?那為什么極寒天氣也增多了?
天氣極寒和全球變暖有關
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張曼介紹,這些年,人們經常會提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它所對應的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就是全球氣溫正在急劇升高。“達到什么幅度呢,我們現在的溫度,比100年前大概要高出1.1攝氏度。”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1.1攝氏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溫度變化。但張曼表示,對于地球系統,我們要計算的不是一個地方的溫度,而是全球平均溫度。在如此廣袤的地球上,理論上講,它的溫度應該保持非常穩定,所以1.1攝氏度對于平均值是一個非常大的差別。
張曼舉例,這就相當于人會有一個穩定的正常體溫,它上下會有一點波動,但如果高出1.1攝氏度就要特別謹慎,看看是不是發燒了。“現在的問題是,地球不僅發燒了,而且它還在持續發燒。”
“暖”與“冷”似乎是兩個對立的字。冷空氣頻頻來襲,這是怎么回事呢?
“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張曼舉例,比如北極海冰情況。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最初源地來自北極,盤踞在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會將冷空氣“鎖”在極地。同時,北極地區又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其地表氣溫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2020年9月北極海冰達到歷史第二少,極地渦旋減弱、分裂,偏向歐亞地區,難以“固定”冷空氣而由其南下。
“因此,極端冷事件頻發,正是對全球變暖的典型響應。”張曼介紹,氣候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其中,寒潮也是一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全球變暖主要因為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大幅度增加。張曼解釋,太陽短波輻射照到地面,然后地面向外發出長波輻射,二氧化碳會吸收這個長波輻射,造成增溫效應。
而溫室氣體不僅包括二氧化碳,還有水汽和其他氣體。“因為這些溫室氣體的存在,我們的地球保持在一個比較舒適的溫度,大概是零上15攝氏度左右。”張曼說,如果大氣中沒有了溫室氣體,地球的平均溫度大概會下降到零下13攝氏度左右。
雖然溫室氣體非常重要,但二氧化碳變化的增長速度過于驚人。在過去100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增加了45%左右,現在逼近50%。“我們把二氧化碳比作為地球外面的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里面很溫暖,但現在這個被子越來越厚,也就說明全球變暖趨勢日益嚴重。”
既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多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我們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減少二氧化碳呢?
專家介紹,目前應對全球變暖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氣候工程,比如在太空中放置一些鏡子反射太陽光,在海洋上空人工造云等來對太陽輻射進行管理。另一種是控制二氧化碳濃度,比如捕獲二氧化碳、植樹造林等。
“現在氣候工程更多處于研究階段,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成本也還較高,所以主流的應對方法依然是減排,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也應該倡導的生活方式。”張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