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冬去春來”】我是天生的“樂觀派”

2021-02-21 01:00:53

來源:互聯網

央廣網北京2月20日消息(記者王思遠)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王偉男,33歲,“人工智能+醫療美容”行業創業者。2020年,他提前布局,帶領團隊積極轉型,認準用“效率的提高”來應對“所有的風險”,公司熬過了冬天,迎來春天。有人說,這一步他賭對了,但是,他說,這不是賭,這就是企業的發展方向。

王偉男的公司主營業務是“AI測膚”,給顧客拍張照片,就能通過算法測出皮膚狀態,臉型以及顏值,從而為顧客和醫美行業提供信息。王偉男說:“你可以理解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個小程序,你打開它點擊一下,拍照就可以看到你臉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比例、膚質的問題,然后根據后臺的算法來做一個評判,告訴你臉上已經有的問題,我們現在是基于這個進行AI測膚然后測臉型,智能化解決關于女性美的一些問題。”

毫無疑問,“AI測膚”是一個新興行業,當王偉男給醫美公司介紹公司的產品和業務時,聽的人幾乎都會問:“測得準嗎?靠譜嗎?”每每這時,他多少有些忐忑:“這單生意還能成嗎?”

王偉男是一個連續創業者,2019年成立現在的公司之前,他投資過一個醫美的轉診平臺,在那之前,他還有過一家新媒體公司,機緣巧合,他覺得AI和醫美之間一定能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王偉男說:“我跟合伙人覺得這個領域挺有意思,特別有發展,我們決定從AI的一個細分領域去切入。在2018年年底的時候,恰好聽了創投行業非常有名的大佬沈南鵬說的一句話,他對AI的判斷就是AI+的應用落地才是未來,當時那句話擊中了我們,然后就開始做這個算法的研發。”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需要好奇心、需要勇氣,更需要腳踏實地,從研發到落地,王偉男和他的團隊花了很長時間,他們在醫療美容機構,接觸消費者、走訪醫生,一個數據一個數據的積累,一個方向一個方向的探索。王偉男說:“研發過程還是挺難的,因為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大的品類,要了解女性的方方面面,一個點位處理不好,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不靠譜。我們團隊里大多數是男生,基本上根據科學的算法輔助這個事情,不過各方面的問題不一樣,我們也走了一些彎路。我們不斷嘗試跟很多新型的社交電商、美容院、醫美平臺合作,會發現各方的訴求都不一樣,最后我們差不多花了7個月的時間泡在醫美機構里,真正在一線了解機構端和消費者端。”

2019年,公司成立一個多月,王偉男就接到來自行業頭部公司的一筆大單,按照他的設想,專攻主營業務,主要服務行業的頭部企業,把公司主業做深做精做好做強,但是,時間一長,他發現市場并非他想得那么簡單。他說:“因為早期一些客戶的積累,覺得肯定有無限可能性,然后你會發現頭部客戶沒有那么多,而且頭部客戶永遠想的是:要不然收購你,要不然這個東西我買了就不要給別人用,這是讓我們很崩潰的一個創業歷程。”

公司要生存,必須接訂單,雖然不愁訂單,但是,王偉男總覺得走著走著,正在偏離他最初設定的那個方向。王偉男說:“我們有一個愿景,就是當有一天你發現中國做測膚的時候,女生都在用手機去測,不用鏡子,可能1/5、1/3甚至一半都是我們提供的服務,這是我們的核心目標。但是,談論各種合作過程中,總會把你帶跑偏。比如我們有一段時間需要融資,投資人進來要求按ABC發展,可以理解為是投資人的需求,也是B端,是要合作客戶的需求,但是你的終極目標是另一個,這個需求并不是你的需求,也可能是一些弊端。2019年下半年,一直是比較迷茫的時間,醫美行業的方向是沒問題的,女性生意是非常好的方向,但是感覺什么都想做,都試驗了一圈,但是又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突破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經歷過非典和日本海嘯影響的王偉男顯然比很多創業者冷靜,他明白這條路不僅是“迷茫不迷茫”的問題,而是“先活下來”。他說:“我經歷過非典期間停擺狀態,我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當時日本海嘯、地震波及到洛杉磯,經歷過很多次地震、類似突發性事件造成的經濟停滯,有一些心理準備。2020年剛一到,估計融資8成也沒戲了。”

如此,王偉男心中那個“是否跟著資本走,是否要被裹挾著改變”的糾結,這個時候反而被打開了,一下就清晰了起來。他說:“人生中有很多這種突發性事件,‘黑天鵝’‘灰犀牛’……逼一把,就會促使你去做一個決策,當時心里這桿秤已經偏向‘我不融資了’。有一天我沉下心來,喝了點酒就問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我的企業要什么?目標是什么?’我們覺得效率會解決更多的問題,沒有把資本看得很特別。”

就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王偉男“賭”了一把,本來主管公司營銷的他,決定重技術輕營銷,用技術代替銷售和運營的大部分工作。“把一切重復浪費時間的工作交給技術部門,技術達到人百分之六七十的能力即可,再把節省下來的這些錢投給技術部門,最后做到大概一個技術能替代到三個運營或者市場,減少了很多人力的摩擦成本,讓技術提升工作效率,當提升到不能再提升的時候,請更專業的人才想技術的解決方案如何更進一步提高。”王偉男說。

當他真的跟同事們說這個想法時,能否被團隊所接受,其實他心里也沒有底。“我是一個非常有夢想的人,但是我的合伙人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肯定有分歧,比如運營需要綜合理解銷售市場產品的業務,而技術的理解很多時候都是單線條的。一開始遇到很多波折,但是沒關系,我們逐漸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磨合,我們看到了結果,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給了我們信心。”

于是,用技術替代人力減少成本,同時用技術提升效率,這一招不僅用于公司自身的管理,也成為王偉男和團隊在研發產品時堅守的原則。

2020年,讓王偉男沒想到的還有很多,這一年,因為沒法出門聊業務,他看了100多本書,閑在家里寫寫行業文章,沒想到還吸引到不少客戶。他說:“2020年真正悶在家里思考業務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小世界變了。第一篇文章寫的就是正好疫情來了,寫的就是醫美機構到底應該怎么變,也講了一些線上化轉型我的一些觀點、看法,當時一下就火爆了。既然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公司,無論是我們更多的發聲,還是觀點闡述或者合作,必須要站出來說一些事情。如果整個行業沒有人說數字化轉型的事情,那么你就要去說,當時也寫了非常多這種干貨文章,真正能解決一些市場問題,去年寫了15萬字左右。很多老板都說真正能打動老板的就是你對業務的理解能力。”

疫情下,有人害怕風險變得畏手畏腳,也有人看到機遇積蓄力量,王偉男顯然是后者。他說:“我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抗壓能力比較強的人,2020年,我們整個醫美行業線上化終于到來了。當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把自身做好,很多事情會迎刃而解。至少做好自身這個事的能量會替代那些負能量,這是一個正循環,所以我們一直嘗試正循環的事情,堅定地實現所言即所行。”

關鍵詞: 創業者 冬去春來 天生 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