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0 09:01:24
來源:互聯網
2月19日,東北“可以探索”率先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再次引發了全國關注。與此同時,為加強對東北振興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國家發改委牽頭,建立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
實際上,從2018年起,每年均有關于東北發展的利好政策。包括明確了東北振興重大項目和跨省區合作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建立東北振興金融合作機制,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了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針對東北的發展,專家對記者表示,東北的經濟衰退原因包括人口老化、新興產業發展不足等,應整合東北工業價值鏈,不斷深度融入國內價值鏈和全球價值鏈。
東北連收2利好:建立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
“可以探索”率先全面放開生育限制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通知稱,為加強對東北振興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經國務院同意,在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下,建立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以下簡稱工作機制)。
根據《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成員名單》,該工作機制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叢亮擔任召集人。
據悉,工作機制主要職責包括,在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推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東北振興的決策部署,加強重大問題和重大政策研究,提出完善東北振興政策舉措的建議;協調解決東北振興體制機制創新、對外開放合作、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單位支持或東北三省一區協同配合的問題;加強對東北振興重點政策、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實施進展情況的督促檢查,定期向領導小組報告有關工作進展情況;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事項。
針對如何分工,通知中也有詳細介紹。工作機制由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銀行、國資委、銀保監會、能源局、國防科工局、林草局、鐵路局、民航局、國鐵集團、開發銀行等部門單位和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及大連市人民政府組成,發展改革委為牽頭單位。
工作機制由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擔任召集人,其他成員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工作機制秘書處由各成員單位有關司局負責同志組成,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承擔秘書處日常工作。
2月18日,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消息,該委根據工作職能,就全國人大代表《關于解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問題的建議》作出答復:東北地區“可以探索”率先全面放開生育限制。
受此消息影響,二孩概念全面拉升,高樂股份、貝因美、愛嬰室、金發拉比等多股漲停,起步股份、睿智醫藥、邦寶益智等跟漲。同日盤中,東北振興板塊指數一度報815.219點,漲幅達2%。
專家:東北的經濟衰退原因包括人口老化、新興產業發展不足等
應整合東北工業價值鏈,不斷深度融入國內價值鏈和全球價值鏈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易富賢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東北經濟占全國比例從1980年13.7%降至2000年9.9%、2010年8.6%、2020年5.0%。如果說早期經濟占比下降是因為經濟政策的話,那么2010年之后東北的經濟衰退原因包括人口老化。
1981年、1989年、2000年、2010年、2015年全國生育率2.61、2.30、1.22、1.18、1.05,東北只有1.89、1.67、0.90、0.75、0.56。東北的生育率下降超前全國十多年,老齡化危機率先爆發。盡管官方宣稱東北前幾年經濟增速還有5%,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2019年東北的GDP與2012年一樣多,意味著7年經濟零增長。
而針對東北的工業振興,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發布了東北振興研究報告《價值鏈視角下東北工業衰退的原因與振興對策》, 南京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仝文濤表示,東北地區應積極利用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家戰略的重大轉變,以對內開放為抓手,形成競爭有序的東北區域大市場,充分利用比較優勢,整合東北工業價值鏈,培育技術創新生態,重構技術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并不斷深度融入國內價值鏈和全球價值鏈。
而根據2020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刊發布的《東北振興 如何“破局”?》中提到,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效益、空間生產效率密切相關。東北產業發展呈現傳統產業優勢衰弱、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民營經濟不強的特點。
長期以來,東北地區以采選、鋼鐵、石化、能源等原材料產業為主。因技術裝備陳舊、工藝老化、科技含量低,這些產業的優勢逐步喪失,導致相關行業資產比重逐漸下降。
新興產業發展慢,規模優勢不明顯。2017年,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吉林增速為7.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3 個百分點,黑龍江增速更低,哈爾濱僅為 1.3%。民營經濟不發達,民營經濟多為國有企業配套,獨立發展能力較差,成規模、成建制、有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極少。
監管層接連4年推出政策大禮包
多個金融機構助力東北振興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2020年11月,《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透露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布局,其中提到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同時,還提到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
此前的2020東北亞經濟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在致辭時表示,“中央提出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大文章,東北落實中央要求,其獨有的工業基礎和戰略資源對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具有很大的優勢。不過,在東北產業鏈條中,科技和市場兩個高端資源尚有欠缺,未來也具有可加快發展的空間。”
王洪章提到,推動東北振興的重要改革和重大項目不可或缺。例如,要深化東北國企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東北建立以土地、人口、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提速沈陽、長春和哈爾濱三個中心城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以海水淡化為主要內容解決遼寧和內蒙古西部缺水干涸問題的渤水西調工程;加快建設在松嫩平原500多萬公傾優質土地的高質量農業現代化產業園;推進大連國際自由港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可行性研究等。
而在2019年末,發改委發文明確了東北振興重大項目和跨省區合作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下發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大連市發展改革委。有效期至 2024 年 12月 31 日。
發改委研究提出年度投資計劃工作的總體要求,組織有關省級發展改革委申報年度投資,審核下達投資計劃。有關省級發展改革委是年度投資計劃的匯總申報、分解下達、組織實施和監管部門,依托重大建設項目庫做好項目儲備工作,編制項目三年滾動投資計劃。持續動態更新儲備項目信息,提高項目儲備質量。
其中要求,本專項補助標準原則上不超過項目前期工作總費用的 60%,同一年度同一省(區)補助標準應一致。對于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交辦的重大項目,各省(區)可以在本省(區)年度切塊額度內按最高100%補助。
在2018年1月5日,東北振興金融合作機制成立。據介紹,東北振興金融合作機制旨在搭建連通政府部門、金融投資機構與東北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各類企業之間的橋梁,打造開放式的信息共享平臺和投融資服務合作平臺,匯聚金融資源,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合作機制在現行金融監管體制下規范運作,主動接受一行三會等監管部門的指導。
參與的金融機構實力強勁,包括工商銀行、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信保、遼寧省社保基金、北京首鋼基金、天風證券、中菊資產、東北再擔保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