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4 09:45:29
來源:互聯網
牛年新春,全國多地出現污染過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尤為突出。從2月10日起,該地區就已有多個城市達到重度污染級別。除夕中午,北京達到重度污染水平,12日1-7時共7個小時時間內達到嚴重污染水平。
春節期間,社會活動水平下降,一般工業企業、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排放下降明顯,為什么依然污染頻發?三名專家就污染成因進行了解讀。
專家指出,由于缺少大范圍強冷空氣活動,且偏東風較強,區域目前整體仍處于中至重度污染,太行山和燕山交接處城市受傳輸影響,均處于重度污染,需要等13日夜間才有好轉。
污染源是什么?
煙花爆竹短時影響極大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分析認為,重污染行業排放量仍在高位,煙花爆竹燃放短時影響極大以及冬季采暖排放量是主要原因。
在重污染行業方面,春節期間,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生產活動大幅減少,部分工業企業也停工停產,總體上全社會污染物排放量較平時有所減少。但火力發電以及鋼鐵、焦化、有色、石化、煤化工、玻璃、制藥、農藥等行業,因生產特性、工藝裝備等,均必須連續生產,而這些行業又是污染排放大戶,大量不可中斷工序持續生產,污染物排放仍處于高位。
在煙花爆竹燃放方面,柴發合指出,盡管各地均出臺了煙花爆竹禁限放規定,但燃放量依然不可忽視。初一凌晨,全國近20%的城市出現部分站點PM2.5瞬時濃度“爆表”情況。且在今年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極高的污染物濃度滯留時間很長。
數據顯示,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今年除夕夜間至初一凌晨(2月11日19時至12日6時),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城市煙花燃放對PM2.5貢獻約占20%-40%,PM2.5中鉀離子、鎂離子濃度是非燃放時段的10-30倍左右。北京市部分站點污染峰值期,兩小時內,鉀離子濃度增加79倍、鎂離子增加17倍。同時,噪聲觀測顯示,今年北京市煙花燃放集中時段(18時至次日4時)10小時噪聲均值為57.6分貝,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說明今年燃放較去年偏多。
此外,冬季采暖排放量也是剛性需求。柴發合指出,這幾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清潔取暖改造成效明顯,但是東北、內蒙以及山西和河北北部城市尚未納入改造范圍,供暖的主力依然是各類燃煤設施以及農村地區散煤型煤小爐具、生物質等等,總體排放量依然較大。
氣象條件有多不利?
大氣擴散條件近年來除夕最差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指出,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擴散條件是近年來除夕最差的一年。地面處于低壓輻合區,濕度偏大,持續時間長。
從2月9日白天起,華北地區總體就開始受弱偏南風控制,擴散條件轉為不利,排放的污染物持續向北傳輸并累積。由于春節前就遭遇大范圍持續靜穩小風、逆溫高濕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起始濃度偏高,從2月10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有多個城市達到重度污染級別。
同時,相對濕度逐漸升高,到2月11日白天,日均相對濕度超過60%,有利于SO2、NOx等氣態污染物向顆粒物二次組分轉化。
2月11日夜間至12日凌晨,全國多地出現靜穩小風、高濕大霧的不利氣象條件。特別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太行山-燕山交匯地自2月11日白天起就持續處于風場輻合區,近地面至950百帕處存在強烈逆溫,大氣擴散條件極端不利。不利氣象條件下,區域內的污染物向低壓輻合區匯聚,疊加除夕夜間至初一凌晨煙花爆竹集中燃放影響,空氣質量整體維持重污染水平,并出現短時嚴重污染。
空氣質量什么時候好轉?
春節后期總體良好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首席預報員王威表示,北方地區在冬春季節的雨前和雪前期間,由于低壓、高濕、靜穩等氣象特征,容易出現大霧伴隨重污染天氣。當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處于降水過程前的高濕狀態,體感較差。預計初三有所改善。
北京市空氣質量有望于2月13日(初二)夜間到14日白天改善,13日白天預計維持中-重度污染水平。隨著這次冷空氣來臨,在污染物清除的同時,還可能伴隨著春節后的第一次降水過程。但在冷空氣和降水過程抵達前,濕度接近飽和,有大霧天氣,疊加前期高濃度影響,PM2.5濃度將持續處于較高水平,實際感官較差。14日至春節假期結束,空氣質量基本維持優良水平。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改善時間則稍晚,13日區域中南部仍受弱風、高濕及逆溫綜合影響,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仍以中-重度污染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現短時嚴重污染。14日受東北方向冷空氣影響,天津及河北中東部污染形勢有所改善,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城市受上風向污染傳輸影響,可能出現中-重度污染。15-17日,區域受空氣過境影響,整體擴散條件較為有利,預計區域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區域中南部部分城市可能出現輕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表示,截至目前,除太行山山前城市和關中地區維持重污染外,全國其他地區基本恢復優良,部分城市輕至中度污染。環境部將指導各地科學應對,按照當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要求,及時解除預警。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