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0:54:45
來源:上觀新聞
用“瘋狂”來形容最近的社區團購,一點也不夸張:各大互聯網巨頭均已入場,并通過“燒錢大戰”跑馬圈地。于是,一分錢一盒雞蛋、九分錢一棵白菜等明顯低于商品價值的“跳樓價”層出不窮,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薅羊毛”用戶。
農民作為生產者,這些低價農產品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嗎?
從短期看,“跳樓價”來自平臺補貼,未必影響農民收入,甚至通過平臺的“虧本賺吆喝”,對應的農產品銷量還可能增長。可從長期看,社區團購到底是真風口還是偽風口的爭議尚無定論,如果巨頭不“燒錢”了、“跳樓價”沒有了,農產品還能賣那么多、那么快嗎?
答案估計是“不能”。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民就沒有機會。筆者覺得,在社區團購的戰場上,農民可能比互聯網巨頭更加“幸福”——巨頭需要“燒錢”爭奪市場份額,還要完善商業模式努力實現盈利。但對農民來說,只要種得出、養得好市場需要的品質農產品,就不怕沒有消費者,畢竟“民以食為天”;而且眼下的社區團購熱潮,更是為農民銷售農產品打開了新思路:農產品原來可以這么賣。
以前,絕大多數農民銷售農產品都按照“田頭-批發市場-經銷商/菜販”模式,生產基地的農產品經過層層轉手后,才會送到消費者餐桌,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農民少之又少,因為直接賣給消費者的物流和銷售成本都很高,農民承擔不了。結果,農產品的田頭批發價不到零售價的一半,農民賺得也不如批發商和經銷商多。
生鮮電商的誕生,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一條新路:平臺前往生產基地直采、配送員送貨上門。問題是,點對點配送的物流成本不低,倉儲損耗也大,農民獲得的收益不一定能增加,平臺也未必賺得到錢,還有些習慣現場挑挑揀揀的消費者并非很認可線上買菜。
社區團購火起來后,展示出生鮮電商之外,農產品銷售還有新途徑:平臺培養社區“團長”并對接生產基地,團長向社區介紹農產品并組織拼團,再由基地根據社區需求配送,居民就近提取。拼團形成了一定規模,使得田頭到社區送貨的物流成本能降低;社區居民從團長處提貨,既有“現場選購”的感覺,又能省去“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
歸根結底,社區團購做的是“田頭-社區”的生意,互聯網巨頭在其中發揮的仍舊是中介作用。那么,不需要互聯網巨頭,而是由生產基地、由農民自己做社區團購,行不行?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上海已經有不少頭腦靈活的農民合作社做過類似探索,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上海崇明、金山、嘉定等涉農區,各有一些已經建立了“社區朋友圈”的農民和農民合作社。他們有的定期將基地農產品送到市區的社區、企事業單位;有的時不時發布最新的生產信息,接受社區和企事業單位預定,然后配送。不管哪一種,效果都不錯:“社區朋友圈”匯總了市民的需求,使得需求量能達到一定規模,這樣市郊農民專門為市區社區或單位“跑一趟”,也不覺得物流成本過高。更重要的是,由于沒有中介、沒有經銷商,農民獲得的收入能比批發價高、市民獲得的定價又比常規零售價低,加上農產品來自基地直送,品質看得見,更容易建立起供求雙方的信任關系,使得合作更長久。
當然,取得這樣的結果,與農民的努力也分不開:只會語音輸入的農民學會了將語音轉換成文字,從而更好地管理社區群、不會用電腦的農民學會了用EXCEL表格統計社區居民的個性化需求,還有合作社專安排了專人負責售后服務……總而言之,農民建立起與新銷售模式配套的服務方式。
在社區團購“混戰”的當下,撇去資本泡沫,仍能看到農民的機會。社區團購會火起來,并不僅僅來自“跳樓價”農產品的刺激,而是與新的市場需求有關。對于農民來說,不能也不應忽視其中所體現的消費新習慣。這個時候,正適合借助互聯網巨頭“燒錢”培養市場的大背景,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擁抱新的消費方式。
關鍵詞: 社區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