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14:29:17
來源:光明網
水母河流域韭黃產業作為普定縣韭黃產業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站在水母河流域韭黃基地產業路上,成百上千畝韭黃地盡收眼底。
“夏天雨水季節,在韭菜快速生長的同時,雜草也瘋長起來,只有及時清除雜草,韭黃才能有個好收成。”今年53歲的王昌榮是韭黃種植管理人員,深知農事,掌握種植韭黃的整套知識。
“憑借村里韭黃產業發展,我們村的農民搖身變成了‘產業工人’,人均收入也從2017年的5000多元提高到2019年的1.5萬元。”焦家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張振剛在基地旁查看韭黃收割時說道。
“我們化處鎮現有韭黃1.7萬畝,主要為水母河流域、化新村、化處村、張家村,全鎮韭黃產業約有800多人參與務工,水母河流域的園區務工人員就達到600多人。”化處鎮鎮級公司法人張健說道。
近年來,普定縣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準韭黃產業全覆蓋推進,完成種植面積10萬畝,解決2萬余人就業,帶動13000余戶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產業調整夯實了農村產業經濟的基石,走出一條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新路。
今年來,普定縣以精準開展推進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就業脫貧工作為契機,緊緊圍繞該縣產業發展和縣內外用工需求,深入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促進“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2020年以來,共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2095人次,其中,建檔立卡勞動力1397人。
針對省內縣外的務工人員,普定縣按照技能水平、就業需求、返崗意愿等,充分結合收集到省內外51700個崗位及大量的工業園區、“三種一養”產業特別是春茶采摘所涉及的用工需求,解決好該縣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