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走進校園,孩子們與傳統文化更近一步

2021-09-17 13:46:54

來源:互聯網

蘊藏在小小年畫中的藝術魅力和巧妙匠心,是傳統手工藝千年不滅的靈魂。

這遺世獨立的靈魂,如今在校園里綻放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昨天下午,付立懷如期走進首師大附小的教室,為孩子們帶來他最拿手的武強年畫、面人制作等非遺文化課程。

天官賜福、鐘馗神判、六子爭頭……粗粗細細的線條,勾勒出飽滿多樣的年畫。畫面背后是一個個古老的傳說??粗⒆觽円浑p雙求知的眼睛,一只只搶著答問的小手,付立懷感到由衷的欣慰。

付立懷出生在年畫世家,一直致力于年畫制作、古籍裝訂、活字印刷的傳承和普及工作。曾經,游戲機陪伴的童年和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疏離,讓他感到迷茫和心痛。近些年,那些孩子們目光里充滿渴望的“火苗”,讓他對傳統文化的明天重新充滿信心。

將調制好的顏料均勻涂抹在木版上,覆蓋宣紙,用棕刷打著圈兒壓實。短短十幾秒,一張鮮艷精妙、表現入微的年畫便印好了。“在沒有打印、復印技術的過去,這樣一塊雕版,拓印出上百萬張年畫不成問題。”聽到這兒,孩子們被古人樸素的智慧折服了,爭著想親自上陣試試身手。

“現在,非遺進校園已經是一種常態化的教育和傳承保護形式了。”首師大附小課后服務負責人展示了一份學校課后服務綜合素質提升拓展活動課程的列表。學校引入優質的社會教育資源,發揮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作用,非遺制作和非遺大講堂是各年級每周都會安排的課程,“我們希望讓孩子在課堂學習之外,還能運用各種感官主動體驗非遺文化,親身嘗試、探究、發現,自覺完成非遺文化知識體系的建構,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孩子們人格培養過程中。”年畫、剪紙、活字印刷、草編、臉譜、風箏、兔兒爺、毛猴……10項分別代表傳統美術、書法、音樂、戲劇、曲藝特色的非遺技藝有計劃地設置在整個學期的系列活動課程中,從保護、傳承和弘揚的角度開發和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挖掘非遺所蘊涵的獨特啟蒙教育價值及藝術教育價值。

首師大附小為所有學生提供“全員全覆蓋”的豐富課后課程,讓孩子們在校內得到作業輔導,夯實學業質量;還可以在學校發展素養、培養特長;回家后有更充足的鍛煉時間和睡眠時間,得到“充足的學習、充足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實足的健康”。

“這是我聽過的第二節非遺制作課,也是我最喜歡的拓展活動課。”課后,六年級2班一位女生珍藏起課上自己拓印的年畫、制作的面人,準備帶回家作紀念。“家里有一套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書,我從來沒仔細看過?,F在,通過動手制作,我覺得跟非遺的距離更近了,跟傳統的關系更親了?;氐郊?,我要拿出那套書籍,好好閱讀。”

非遺課程越來越火了,這一點,越來越忙的付立懷有著最真切的感受。周一石景山師范附小,周二、周三首師大附小,周四豐臺五小……周一到周五,付立懷每天下午都拎著自己非遺制作的“家伙什兒”走進各個中小學的校門。

在孩子們期盼的目光中,他也找到了傳承的火光。

關鍵詞: 當非 走進校園 孩子們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