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鳳:理解生命 成就教育 促進學生綠色成長

2021-09-10 12:01:38

來源:互聯網

張文鳳,在基礎教育戰線已經奮戰了30年。從一名普通的農村教師到教育部名校長領航班學員,她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帶領團隊探索、創新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校長 張文鳳  北京市教委供圖

校園建設理念:為了每一個生命的綠色成長

張文鳳自擔任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校長以來,“綠色成長教育”成為了她的辦學的價值取向與核心追求。她認為,綠色是生命本身的顏色,標示著原生態的、活潑的生命之美。因此,選擇用“綠色”表達對積極健康的生命成長狀態的期待;用“綠色成長教育”表達辦學追求與辦學特色。教育是有關生命成長的學問,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張文鳳用滿滿能量點綴教育情懷,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規律。

“我們校園環境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為了讓學校更匹配“綠色成長教育”之下的環境,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張文鳳始終遵循“開放童趣,自由舒展”的原則,努力將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注入教育的元素,盡可能開放所有的教育資源,讓學校的每一寸空間都服務于學生的綠色成長。就拿樓道來說,圖書、計算機、打印機、視聽系統、鋼琴以及其他許多樂器全部放在這里,讓學生們觸手可及。

校園的建設理念也體現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中。張文鳳認為,不把“讓學生害怕作為教育的捷徑”,學生的養成教育不能靠管、靠壓。張文鳳及同事在學校樓道里安裝“分貝儀”,學生的聲音超過70分貝時,儀器閃爍紅燈,以此提示學生避免發出噪音,讓學生在試錯的過程中尋找正確的談話音量,由此內化為學生內在的好習慣,使學生在離開學校監管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習慣。當學生離開校園后,這種“養成教育”,依然能在學生身上留下積極的痕跡。

此外,張文鳳還設置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助成長的“小小議事廳”,讓學生對學校的各項事物提出建議,由學校匯總分類,后續進行處理解決,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問題的解決情況及學生反饋。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心胸和視野都更加開闊,心系學校建設,最終幫助學生形成“心系小家,更心系大家”的優秀品質。

師資培養理念:促成讀書文化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更多的專業自主權、更多的自主發展的空間;只有在自由放松的狀態下,教師們才能充分地釋放潛能、主動創造。”張文鳳介紹,學校設置十三個學科工作坊和七個學術工作室,均由教師自己規劃、設計、管理,教師整體專業素養得以提升,學生學習更加能保證質量。張文鳳認為,作為老師,應低頭做事,也要抬頭看路,站在時代的脈搏上,做一名好老師,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育人的根本和初心。

在校內,張文鳳倡導“大氣智慧、自信優雅”的教師文化,學校里把教師的讀書交流與引領作為主要的校本培訓方式。教師在讀書交流中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反思內化,變為行動,有效地提升了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

幾年如一日,日積月累堅持下來以后,干部教師的理論水平慢慢提升,更為可貴的是,這種理念直接顯現于課堂之上,使得課堂更加自主、自然、和諧,教師們的自身修養也慢慢顯現出來。幾年來,教師隊伍從建校之初的16人,發展到如今的165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由建校時的13%發展到現在的31.3%;教師共獲國家級獎54項,市級176項,區級 454項。

教育教學理念:深刻理解生命常識,促進學生可持續成長

張文鳳倡導以“讓每一個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續的成長”為核心的“綠色成長教育”辦學理念,并努力將這一理念轉變成團隊的共同愿景,使其成為學校發展之魂。她堅守:即使有激烈的競爭,也讓學生的成長過程有規律、有尊嚴。

張文鳳樹立“大的課堂觀”,將課堂延伸到校內外的每個角落,樓道里、操場上、樓頂的“夢想花園”、學校旁邊的公園等都是學生們學習的地方;樹立“大的課程觀”,將德育活動、校園環境文化也納入到課程之中,建立了“綠色成長課程”體系。對于渴望深入挖掘藝術知識的學生,學校開設“翡翠娃藝術團”校隊,形成“下有保底,上有出口”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各得其所、各有所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成長需求,力求“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綻放”。

張文鳳認為,真正的教育,要深刻理解生命成長的常識,用成長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給學生自然、自主、可持續成長的教育。學生是一粒種子,生來就已經存在各種可能性,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就是去發現這些可能性,敢于讓學生自主發展,著眼學生未來,幫助學生成就美好人生。(通訊員 張涵)

關鍵詞: 張文 理解 生命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