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 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

2021-09-10 10:01:25

來源:互聯網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今天,廣大教師迎來了自己的節日——教師節,全社會都在向教師表達崇高的敬意。那么,您知道教師節為何定在這一天嗎?古代教師又是如何選拔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教師這個職業,了解它的古今變遷,追溯我國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的尊師重教優良傳統。

1 尊師重教古來有之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尚書》中記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說的是上天佑助天下的民眾,為百姓選立君主、師長,為民立君以安民,為民立師以教民。而為君為師者,應當協助上天安撫、安定天下百姓。教師,作為一種神圣的“職業”,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就登上了歷史舞臺,與君主相提并論,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教師與學校密切相連,我國學校起源很早,《大戴禮記·五帝德》稱帝堯時“龍、夔教舞”,《尚書》記載舜命夔“典樂、教胄子”,可以推測在三皇五帝時已經有學校的雛形。不同的歷史時期,學校使用過不同的名稱,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與當時的西方相比較,我國的老師非常受尊崇,早在西周時期,《太公家教》已記載有“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禮記·學記》稱:“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呂氏春秋·勸學》稱:“事師之猶事父也。”

荀子在《禮論》中把“禮”最核心的內容歸結為“天地”“先祖”“君師”三項,他認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釋奠屬于“三禮”中的“君師”之禮,所謂釋奠,即陳設酒食用以祭奠先師先圣。《禮記·文王世子》中記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師先圣”。釋奠既作為古代學校的一種典禮,又是學校的一項制度。所祭奠者,在周代為周公;漢代以后,又加入了孔子,與周公分別尊為先師、先圣;宋元以后,又尊孔子為師圣,成為祭奠的主要對象,此外還包括孔子的72位賢才弟子。

2 孔子打破教育壟斷

在古代,老師的地位很高,有的甚至就是一種官位,如太子的老師,就有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和少師、少傅等,這些雖無實權,但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俸祿也不菲。不過,古代并沒有教師節之說,只是官府會在特定的日子給老師、先生慶祝,表達尊師重教之意。

被稱為“至圣先師”的孔子,可算作傳統意義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在他之前的歷史時期,教育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享有,直到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凡有向學之志者,無論貴賤均可成為其學生,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普通百姓才開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所居房屋三間改做壽堂,陳列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等,并按歲時祭祀。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自淮南過魯,以太牢祀孔子”,開啟歷代帝王祭孔的先河。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各地紛紛建立起孔廟。黃宗羲在《與陳乾初論學書》記載:漢、晉時期,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日這天,皇帝都要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還要邀請“國子學”“太學”的經師入宮“布席函丈(教師)為飲食之客,席間詞賦其娛。”各地官府也紛紛效仿,這天除了祭奠孔子,還要“置休經師”“授束脩”,也就是說,我國古代雖沒有明確規定將孔子誕辰日設為教師節,只是官方引領祭祀,但教師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發福利等待遇。唐宋時代,每到孔子誕辰日,各州、府、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并且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也會選拔成績突出者為“司業”,報送朝廷,這些“先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民間也會在孔子誕辰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表達敬意。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在北京,八月的“先師誕”是與上元、七夕、中元、冬至等一樣的重要節日,民間“禁止屠宰、祭文廟,各書室設供,師生瞻拜”。在山西,“祀至圣”是重要的節慶禮俗,《晉祠志》記載:“士大夫陳設脯醴致祭于文昌宮。其各館師弟均于是日祀之。”在山東,孔子誕辰日當天必須要師生會餐,先拜圣人后拜師。在我國江南地區,孔子誕辰紀念活動遍及鄉村,清末陳濠在《冬暄草堂遺詩》詠其情景:“鄉閭觀禮古風饒,俎豆尼山況不祧。冠帶兒童都整肅,圣人生日是今朝”。晚清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學堂于“孔子誕辰日慶祝行禮后放假一日”,可見,孔子誕辰日是當時學堂特有的假期,充當教育節日。

3 古代老師也有“資格考試”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與現在的泛指不同,在古代,老師是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是很鄭重或者嚴肅的稱呼。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后來,老師的定義才逐漸擴大,稱呼也很多,如先生、夫子、師父、師傅、西席、教授、博士等。

古代的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官學和私學:官學,相當于今天的公辦學校,有編制限額,需要任職資格以及考試上崗;而私塾教師應聘門檻也不低,聘期考核嚴格。

西漢以前,官學教師多為推薦,不需要考試。東漢時期出現了教師“資格考試”——如果想成為太學博士,須通過太常主持的考試,經學名流才有任職資格。而且,教師個人的教學經歷和年齡都有“門檻”,要求其曾教過學生50名以上,年齡不小于50歲。唐代科舉制度確立后,擔任博士逐漸要求科舉出身者。

公元1076年實施的“教官試”制度,大概是我國教育史上最難通過的教育主管和教師資格考試。《文獻通考》中稱,由于考試過嚴,公元1078年全國州、縣的教授“只五十三員”“蓋重師儒之官,不肯輕授濫設故也。”明清教官基本由進士、舉人、歲貢生出身者擔任,出身資格成為主要選拔標準。

此外,古代教師的升遷還得憑借學生的成績“說話”。從明代起,我國對教師考核不光是“量”夠,還得“保質”。明朝對教育主管和教師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業官吏相同的“考滿”“考察”外,還單設有“學官考課法”。這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師考核制度,于公元1393年頒行。該考核辦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名數為則,定擬升降”。據《明會典》記載,府學教授有9名學生在鄉試中舉,州學學正有6名學生中舉,縣學教諭有3名學生中舉,方算稱職,可獲升遷資格。平時對教師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學生三個月無長進,教師要被扣工資,主要是“罰米”。要是在學年末的“歲考”中學生仍無進步,府州縣地方官及所屬學校教師除被“罰俸”外,還要被“訓導”,甚至可被官員直接罷黜。明代南京國子監祭酒黃佐的《南雍記》記載,永樂七年六月,國子監學生唐謙等想做官,吏部安排考試,結果成績很差,按照規定應該把主管教學的司業趙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雖然放過了他,但就此向全國下發“紅頭文件”,規定“凡弟子員再試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師,發煙瘴地面安置。”

成為私塾教師雖然不需要考試,但是“應聘”也不容易。一般聘期一年,根據考核結果,決定是否續聘。

如此嚴苛的入職和教學業績考核,難怪明代的朱載堉曾寫過一首《教學難》,把教師的不易寫得非常到位:“教學難,教學難,好將道義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饑寒誰可憐。打他就說不讀罷,不打又說師不嚴!”

4 我國教師節的變遷

在我國的近現代歷史上,教師節定在哪天歷經了多次變遷。

最早的教師節要追溯到1931年。當時正值國難當頭,邰爽秋、程其保等教育家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并以“喚起社會關注、教師團結,共謀救助”為紀念主旨,以喚起整個社會對于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他們懷著一顆教育救國之心,在報紙上聯合發表了《敬告全國同胞書》,同時還定了教師節目標,包括提高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地位,增進教師的專業修養,保證尊師重道風氣繼續傳承等。這個教師節的倡議并未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但在民間產生了一定影響,多地會在“雙六節”自發慶祝。

在全國各界的推動下,1939年政府決定以孔子誕辰的8月27日確定為教師節,并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但當時由于抗戰等原因并未能在全國正式推行。這個紀念日也遭到了不少著名學者的異議,原因是孔子誕辰日是農歷八月二十七日,按照公歷來說,應當為9月28日。到底該按農歷算,還是按公歷折算,多方爭執不下,于是在一段時期內每年會出現兩個教師節,因為有些地區在農歷的八月二十七日舉行紀念,也有些地區改為公歷9月28日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就恢復了6月6日為教師節。當時教育部也通告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1951年勞動節前夕,教育部部長發表講話,宣布將“五一”和“教師節”合并,可惜的是,由于勞動節的影響力太大,無法體現出教師節的自身特點,全國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五一”教師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政協委員提交提案,建議恢復教師節。后教育部提交了有關建立教師節的報告,1985年1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這一議案,將每年的9月10日確定為教師節。當年9月10日,國家教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慶祝教師節。之所以要將這個日子定在9月10日,其實有多個原因:每年的9月,都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階段,從開學之初,就為尊師重道奠定了一個良好開端。由于教師節的推廣,教師的聲譽也在逐步提高,這一職業更加受到人們的尊重。

從2004年開始,不斷有專家學者呼吁將我國的教師節改為孔子誕辰日9月28日,但爭議一直較大,目前仍無定論。

延伸閱讀

各國教師節怎么過

人們把教師譽為“辛勤的園丁”“智慧的天使”“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教師節,體現了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對教師的尊敬。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聯合發布《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書》,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世界教師日,以引起各國對教師的關注以及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同時表彰他們對教育的貢獻。

新冠疫情加劇了世界各地教育系統所面臨的挑戰,2020年世界教師日的主題是“教師:危機中的領導者,未來的重塑者”。

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確定教師節的國家。早在1890年5月18日,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的畢業生為了感謝老師教育之恩,紛紛向老師敬獻彩帶,老師在彩帶上簽名后還給學生留作紀念。這項活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于是就將此日定為教師節,每年舉行慶祝活動,迄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其后,世界各國群起效仿,設立了本國教師節。每年10月的第一個周日是俄羅斯的教師節。當天,學生給老師送去鮮花。許多中學、職業院校及高等院校還會舉行慶祝教師節活動,學生們會組織晚會、表演戲劇等為老師慶祝節日。

德國作為擁有悠久教育傳統和優良教師培育制度的國家,對教師節十分重視。1990年兩德統一后,將每年的6月12日確立為教師節。當天,德國各地都會開展尊師活動,逐級召開表彰優秀教師代表大會,對教師的工作表達敬意。學生也會給老師送禮物,通常是大多數德國人喜歡的巧克力,老師收到后會高興地展示出來,并給學生寫信表示感謝。

美國的教師節不能稱為節日,而是“謝師周”,通常是在5月第一個完整工作周的周二,而且持續一周。在教師節到來之際,家長聯合會的家長們就會一起買一份富有心意但并不貴重的禮物送給教師,并與教師一起開展聯誼活動。學校也會在“謝師周”的最后一天組織教師的聚餐活動,大家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校長到場對每位教師表示感謝和祝福。

新加坡也有法定教師節,即9月1日。這一天所有老師都放假,政府會組織教師節群眾大會,先由學生表演各種歌舞、集體操、朗誦等節目,此后由老師發表誓言。

各國教師節雖然日期不同,慶祝形式也各不一樣,但目的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教師的敬意。也有一些國家雖然沒有教師節,但他們也會在特定的日子為老師送去祝福和感謝。

日本沒有教師節,但中小學教師在日本被視作最神圣的職業,教師被稱為“先生”,與議員齊名。早在1951年,日本教職員組織制定了《教師倫理綱領》,用以指導教師的道德行為。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他們平時出門坐公交車,胸前都掛著教師牌,車上乘客看到后會起來讓座。在普通商店、超市,都有專門針對教師的打折商品,持教師證件每天都能享受到優惠。

澳大利亞也沒有教師節,師生關系比較平等,學生可以直呼老師姓名。英國只有中文教師節,在每年10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法國人將教師比作人類智慧的天使,教師普遍受到法國人民的尊重,他們將教師節與每年12月25日圣誕節合二為一,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僅此一例。屆時,家長和學生會帶精美的禮物到老師家去做客,地方長官和社會知名人士都要在這一天參加慶祝活動。

關鍵詞: 尊師重教 數千 千年 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