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10:17:04
來源:互聯網
北京市不久前出臺的“雙減”措施中,“素質”一詞無疑成為關鍵詞。通過開學前的一系列新政組合拳,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理解了“素質教育”的涵義。人們越來越理解,“素質教育”不是一個方面的要求,而是立德樹人的總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探索的要求;不是對所謂“教育高地”的要求,而是教育均衡的總把手。
“此次‘雙減’措施是對素質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長線安排。”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校長鈕小樺對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說,“此次政策的出臺是校內校外綜合施策。讓教育回歸校園,這才是教育本來應有的樣子。‘雙減’中通過制定校外機構‘白名單’、壓縮授課時間、規范授課內容和收費標準等措施,讓我們看到了素質教育的初步輪廓,為基礎教育塑形。”
課后服務“素質教育”課程數量超半數
根據市教委要求,新學期各中小學每天課后服務的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昨天走訪多所學校了解到,同學們每天課后服務的內容中,涉及素質類的內容超過半數以上,不少學校課后服務素質類課程達到數十門。在豐臺某小學的課后服務時間安排中,將課業輔導和素質類課后服務分為兩段,下午3點半至4點半為科技、體育、勞動教育,美術,科技類、益智創意、健美操等40多種素質類課程供學生選擇。下午4點半到5點半的時間為課后答疑輔導。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一些學校的課后服務在充分挖掘校內師資的基礎上,也引入部分校外優質資源。這其中包括職業院校開發的職普融通課程、第三方素質類培訓機構等。豐臺職業中心校校長趙愛芹告訴北青報記者,學校在多年的職普融通過程中,開發了包括京秀、木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300多門“菜單”課程。目前這些課程已成為豐臺20余所中小學的課后服務資源。趙愛芹說,新學期,已經有部分學校跟該校進行溝通,希望將這些課程引入課后服務資源。
新學期課堂教學加入情境與游戲互動
“雙減”中的素質還體現在校內課程的講授形式和方法上更科學、更符合學生特點。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學校的課程講授方式已經由傳統的“你講我聽”模式,變成了更多互動、更多游戲的課程。在北京二中經開區校區學校新學期的課堂上,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學校構建了“20+20”的教學節奏,即20分鐘講解,20分鐘活動和練習。授課方式上注重創設觀察、閱讀、敢問敢想的學習情境,提供豐富、可操作、能體驗的學習材料,如拼圖、七巧板、折紙、插件等,提高學習興趣。釆用游戲、講故事、小制作、畫畫等方式培養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符合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中收獲知識。”該校副校長劉昌旭說。
不少學校授課形式也更加多樣與個性。比如朝陽區實驗小學在原有小胖墩攀爬課程的基礎上,新學期將新增《登山課程》《跑酷課程》《小裁判課程》三門課程。每學期開展3—4次,由學生自主報名,重點培養小男子漢精神,9月份首期課程將帶領學生爬西山。《跑酷課程》將在三四年級開展,此項內容是采用跑、跳、鉆、爬、翻、滾、跨等技術動作,通過不同障礙物,發展綜合身體素質的課程。《小裁判課程》則是圍繞學校開展的各項競賽活動,重點以足球項目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參與和組織競賽的能力。“學校通過這些個性課程的實施,提升學生綜合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養成運動的習慣,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形成全方位的校園體育氛圍。”
馬上就訪
第三方機構怎樣提供素質課程服務?
作為一位課后服務第三方機構的負責人藺先生,從2016年起,他的機構就開始陸續為十多所中小學提供非遺類的課后服務課程。截至目前,該機構共開設了包括扎風箏、畫臉譜等30多門非遺課程。
藺姓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各學校對于校外機構進入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要求非常高。他們機構在具有相關資質的基礎上,還是豐臺文創教育資源庫的入庫單位。
在跨過資質這道“門檻”之后,怎樣保證課程質量呢?藺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需要機構從三個方面來練好內功。首先,作為非遺類的課程提供方,擁有好的老師很重要。該機構邀請了30多位非遺傳承人作為老師授課。
其次,一套科學的教案和教學計劃也必不可少,該機構針對非遺課后服務組建了一個十幾人的課程研究團隊,專門對非遺課程的教學進行研究,制定上課課程標準,并且形成教學計劃。以畫臉譜這門課為例,不僅要讓孩子們了解臉譜,學會畫餅臉譜,還要引導學生去了解臉譜各種顏色背后所代表的傳統文化,以及臉譜不同紋樣的歷史背景。第三,確保課堂教學效果也非常重要。課程進入校園后,機構與學校建立了動態的評價機制,該機構的課程負責人會和學校老師不定期對課程進行監督和巡視,第一時間了解課堂效果。
藺姓負責人還提到,教學質量要求越高,對課程研發的要求也就越高,目前,該機構非遺傳承人在校內進行課后服務,基本上都存在著成本與收費倒掛的現實。“希望適當增加課后服務的經費,這樣將能夠把更加豐富多彩的素質課程帶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