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已不是最受歡迎的校招了?

2021-08-05 10:28:33

來源:晚點LatePost

上周,阿里正式開始 2022 屆應屆生校園招聘,并稱這是其史上最大規模校招,涉及 113 種崗位(超過一半為非技術崗位),其中 45 種崗位首次招聘應屆生,包括量子計算科學家在內的尖端技術崗。

阿里內部非管理崗分為 P4 - 14 級,應屆生入職一般為 P4 或 P5 級,少部分為 P6 級。一位阿里人士表示,今年初阿里就決定要加大低 P 的招聘力度。

但阿里的校招規模不及騰訊和美團。去年以來,互聯網大廠的年輕人軍備競賽愈發激烈。

2020 年 8 月,騰訊面向 2021 屆應屆生開放 5000 個崗位(超過一半為技術崗),總招聘量同比提升約 42%,是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校招。

同年 9 月,美團宣布擴大 2021 年校招規模,所有部門、所有序列全部對 2022 屆畢業生開放;到今年,員工數量逼近 7 萬的美團進一步明確了校招計劃:引入約 6000 到 1 萬個 2022 屆應屆生,數量較去年翻番。

去年底,已有 35 萬員工的京東宣布向 2021 屆應屆生提供 1.5 萬個崗位。其中,京東物流招聘超 1 萬名高校畢業生,以儲備、培養基層管理人才。

最能體現互聯網公司誠意的是待遇。去年,美團提高應屆生薪資,產品崗、技術崗的薪資總包普遍在 22-34 萬之間,出現了部分應屆生薪資高于往屆生的倒掛現象。

更夸張的是拼多多。一位拿 ssp offer(最高級別 offer)的開發崗應屆生,年薪能達到 32k*18,即月薪 3.2 萬,一年有 18 個月的薪資,一年僅薪資就達到 57.6 萬。

前幾年,在馬云還擔任阿里 CEO 時,阿里嚴格控制校招人數,每年不超過 300 人,占總招聘人數的 10% 以內。2017 年,馬云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談到了阿里限制應屆生人數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馬云表示 “阿里巴巴不要跟中小企業搶人才”。他指出,阿里、騰訊、百度這些企業都到北大清華去招優秀的畢業生,那中小企業的人才就被挖空了。一年后,馬云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北大清華的學生應該去中小企業,而不是我們這樣的企業。”

二是,馬云稱,全球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例如微軟、IBM 等,招收大量應屆生,是因為他們比較聽話、容易入模子。但是一個企業經過十年、十五年以后都是聽話的人,對整個系統的創新能力不好。“大學畢業生,第一,讓他們去(社會)走走,第二,讓他們吃點苦頭,再來招聘,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但人才的數量是有限的,公司擴張的野心、競爭帶來的危機感是無限的。對 22 歲的阿里來說尤其如此。

一年前,阿里的校招主要以算法和研發類崗位為主,且阿里更重視社招,認為自己更需要有工作經驗的 P7 和 P8。但現在,一位阿里中層表示,與其招一個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 P7/P8,不如招聘幾個剛畢業具備拼搏精神的 P4/P5。

電商業務增速放緩之際,阿里迫切尋找新的增長點。過去一年,阿里把大量資源投入到淘特、 MMC 等新業務中。這些業務也需要年輕人貢獻創造力、提供新的視角。

一位阿里中層管理者告訴《晚點 LatePost》,招年輕的員工進來是希望他們能夠提供一些新的東西。比如開會時,會先讓年輕員工發言,聽聽他們怎么想。一位大廠 HR 稱,應屆生在創造力、活力和適應性上都更有優勢。

同時,阿里的管理層們也和年輕人越來越遠了。

阿里的傳統是對員工進行價值觀宣導,每個入職阿里的新人都需要上 “百年阿里” 的培訓課程,但這些東西,越來越不容易說服現在的年輕人了。

今年,阿里內網一篇《致阿里》被熱議。發帖人是一位即將離職的年輕程序員,文中他指出,阿里高層大部分都是 70、80 后,不了解 90 后、00 后,這批成長在自由文化之風下的年輕人,不喜歡官話、客套和陽奉陰違。他將阿里員工比作 “驢”,控訴公司:“你不能一邊抽我,一邊問我愛不愛你吧?”

有評論稱,現在的年輕人更能擺清自己 “打工人” 的位置,哪里給的錢多、哪里晉升空間大就去哪干。

薪資高企的代價是生活空間被壓縮。這些剛剛踏出校園的年輕人,需要迅速適應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有的甚至需要長期保持 “11、11、6” 的生活模式。一位拼多多應屆生員工形容自己的狀態是 “有錢賺,但沒命花”。

盡管如此,互聯網仍然是畢業生們爭相踏入的行業,只不過,阿里已經不是最時髦的選擇。他們或許更愿意在脖子上掛上字節跳動或者美團的工牌。

關鍵詞: 阿里 應屆生 校園招聘 2022屆